昨天有報紙報導「名醫中風,病人排長龍」,指出民眾有名醫迷思。有病找名醫診治,已是民眾根深柢固的念觀念,短期內難以導正,筆者不欲探討,而是想撇開「醫術」,談談「醫德」。
據一項調查顯示,看到路倒病患,願意相救的執業醫師只有四成,而醫學院學生也不過六成。
我從事基層教育工作多年,每次給學生「我的志願」題目,想當醫生、老師、警察和科學家,是常見的志願,原因很單純,當老師可以教小朋友讀書寫字、警察可以打擊犯罪、科學家可以發明物品,當醫生可以救人,但如今約有六成的醫生竟然「見死不救」,這不但嚴重打擊醫師形象,也影響小朋友的志向。
在台灣,當醫生是多數精英學生的志願,以進醫學院為奮鬥的目標,而醫師的天職是救人,況且遇路倒病患,任何人都該見義勇為伸出援手,但令人想像不到的是,反而最具備救人知識和技能的醫師,卻「見死不救」,社會精英竟成了最冷漠、無情的人。
日前到牙醫診所看牙病,我問醫師:「誰幫您看牙?」醫師說找同學或朋友,但也透露心中的恐懼:「年紀愈大愈恐懼,因為醫德醫術,一代不如一代。」牙醫師的肺腑之言對照調查結果,讓我擔心,若將來生病時要如何是好?
醫師的冷漠當然有許多原因,舉凡醫病關係緊張、怕被誤會、擔心惹事上身等,而且這些都曾發生過,但各行各業都應有遠景、理想、專業要求,更要有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良知良能,否則就不配從事這個行業。
异秈(台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