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一名徐姓善心人士,一年多來持續捐款給南投縣魚池鄉的魚池國中,並寄上百本青少年課外書籍,及大批寫有勵志短語的手機吊飾,徐姓善心人雖每次都署名,但投寄的地點不一樣,他在第一次寄錢時附有「有需要就叩我,但不要找我」的短信,堅持為善不欲人知。
看完這篇短短的報導,我心有戚戚焉。筆者目前服務於一所常得不到上級「關愛」眼神、家長「無力」幫忙、資源欠缺的小型小學,常需為少數學童學費、午餐費找經費,所幸,兩年前村子的一位仕紳生前交代子女,用其奠禮在學校設立「清寒學童獎助學金」,並交代不得對外聲張,學校依照其遺願處理。
無獨有偶,以前的校友事業有成,來電要設立「清寒學童獎助學金暨家境突逢變故之生活津貼」,因為他小時常看到父親(曾擔任家長會會長)幫助貧苦鄉親,如今他有了能力,亦回饋鄉里。
另外,有一名少婦近年來總在學期初到校捐錢,學校希望她能告知真實姓名,以便填寫收據幫她減稅,但她總說以無名氏稱之即可。
日前,在學校碰到一名家長,想與他聊聊孩子的教養問題,沒想到他一開口:「我已經向村長申請低收入戶,這學期我可以不用幫孩子繳學費了…,政府的錢應該想辦法弄一些來花,不然要政府幹什麼?」我心涼了一半,心想「你一天到晚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什麼時候幫孩子繳過學費?都是老師幫忙及你母親在打點,你什麼時候盡過做父親的職責?」
真是「一樣米養百樣人」,善心人士與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態度,怎麼如此天差地遠,不但浪費政府的社福資源,還可能打擊善心人士的愛心。
教育不僅是政府、學校、老師的事,更是家長的責任,我向善心人士致敬,也希望少數有偏差心態的家長,能體認教育資源得之不易,別再浪費了。
邱玉玲(屏縣里港/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