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民間人士發起「萬人考大學」行動,計畫參加指考,要讓辨學差的系所「猝死」。
不可否認的,輿論多半會認同發起者「教育部辦理大學評鑑、退場太慢」的觀點,畢竟,社會大眾認為教育部廣開大學之門,使得學店氾濫,不僅影響高教品質,更使得文憑貶值,造成社會資源浪費與負擔,而把這筆爛帳算到「爛系所」頭上。
固然發起這項行動是因教育部的退場機制太慢,企圖「革命」矯正時弊,但就算出發點正確,在倫理上卻不及格。
因為,這群人有「權力」剝奪他人的受教權,以少數人的主觀判定系所生死嗎?
若說這少數人是看不慣「黑心學店」,可是,外國黑心學店更多,卻沒有人採激烈手段,可見這些欲擔任「教育判官」的假考部隊,是要用「非法正義」手段達到目的。
個人覺得,假考部隊應思為何教育部不敢放手淘汰辦學不佳的大學,而且要動用稅金補助,這是因國人對高等教育存有迷思,更將文憑當成「吃飯工具」,這才是造成教育部不敢冒民怨風險,加速淘汰,使高等教育無法回歸「自我發展」與「創造知識」目標的主因。
因此,這項行動或許能減少幾個系所,但對改變高等教育結構,及大學評鑑制度沒有幫助。教育是長遠的路,必須經過評估而達成妥善、客觀的規畫,而非僅憑少數人的主觀作為標準。
鄭森(高雄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