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48 全球 維修運動重要推手:蓋伊‧戈登─柏恩

楊慧莉 |2022.03.12
3601觀看次
字級
「維修咖啡館」在全球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顯見 維修意識抬頭。 圖╱臉書
蓋伊‧戈登 - 柏恩 圖╱臉書
數位維修權聯盟,營運至今,已成功促成美國三十多個州的立法,如紅色所示。 圖╱臉書

文/楊慧莉

科技創新的年代,物品不斷推陳出新,為了刺激購買欲,壞掉的東西「被迫」淪為垃圾。於是,過去愛物惜物的美德早已被束之高閣,一些修理產業也快走入歷史。所幸,有人力挽狂瀾,在環保議題所促成的循環經濟浪頭上鼓吹人民當有維修權。其中一人便是蓋伊‧戈登 - 柏恩。

登高 一呼
修復高手改陋習


現在,打開新手機或其他產品時,隨即映入眼簾的,往往是落落長的「條款和條件」,讓多數人不由自主的滾動瀏覽,幾乎不假思索的,直接「同意」以上所列。

蓋伊‧戈登─柏恩(Gay Gordon-Byrne)原本也是如此,直到她明白這種行為代表「同意她的產品不用維修」抑或是「不准讓其他任何未經廠商授權的人來修理」。她發現,廠商一旦安裝晶片,就會以聲稱有軟體著作權來保護自己的產業。

蓋伊目前是美國維修協會(The Repair Association)的執行長;其主要任務是對抗全球某些大公司,以保障一般修理人的權益,讓他們可以不受約束的修理各種大大小小產品,從洗衣機到農場機具;「透過一些研究,我們發現即便有著作權法,修東西,也完全合法,只要產品透過買賣交易,就無權過問產品的後續處理。」

維修美德遭挑戰

蓋伊很早就習得維修的美德。成長於波士頓市郊的她,有個會設計電腦軟體和什麼東西都會修理的父親,「我們家沒有東西是壞掉不管的,他都會拿螺絲起子拆解,然後用鐵絲和膠水將其復原。」

蓋伊念大學時,主修歷史,副修音樂,並利用課餘參與音樂劇場演出。表演上的歷練給了她在公眾場合說話的自信,以及挑戰大公司的膽量,提供她成為倡議者的資糧,「大批群眾,不曾讓我畏懼;事實上,反而讓我充滿活力。」

大學畢業後,蓋伊步上父親的後塵,賣起電腦軟體並出租硬體系統,長達三十年。二○一○年起,她目睹有愈來愈多的電腦公司,如甲骨文、IBM和惠普,開始取締別人對他們的系統進行維修之事,並重挫她很多合作夥伴的生意。

此外,蓋伊也發現,設備製造商刻意刁難,讓一些公司行號和個體戶很難買到基本維修零件和工具,讓顧客碰到物品故障,除了丟掉,再買新的,或是從此欠缺這樣物品,沒有其他的選擇。

力保維修阻貪婪

廠商的拙劣做法促使蓋伊志願組成委員會,於二○一三年創建了數位維修權聯盟(The Digital Right to Repair Coalition,後來更名為「維修協會」),並擔任其執行長至今,以確保維修產業得以存活。

儘管沒有政治背景,蓋伊卻在這個角色上虎虎生風,聲稱「我的個性很適合」。對她而言,公司各種妨礙獨立維修業務的意圖,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貪婪。藉由壟斷維修業務,這些公司就會漫天開價,甚至讓維修變得很貴,迫使人不得不買新的。

二○一二年,汽車製造廠開始將晶片置入車體後,麻州便通過一項「維修權」的法規,讓獨立的汽車修理廠也可以進行維修的工作。而今,那些修理廠所收取的費用,通常比經銷商少了三成。

自從成立聯盟以來,蓋伊便奔波於各州立法機關,力促通過類似法規,讓所有消費產品都能獲得與汽車維修一樣的相同維修保障。儘管有些進展,但蓋伊和工作團隊仍不時受到產業說客的阻撓,以致相關立法行動無法順利進行。她發現,那些被企業高薪雇用的說客會半途殺出,以各種謬論說服立法單位,讓他們常常因心生疑慮而表示,「好吧,這事明年再說。」

敦促維修權立法

關於立法行動,蓋伊先從自己所在的麻州開始,接著往紐約州、內布拉斯加州、懷俄明州……開展。二○一七年,她於受訪時表示,只要有一州通過立法,製造商就不得不全面改變做法,「資訊、零件和工具都是全國統一的」。

數位維修權聯盟,營運至今,已成功促成三十多個州的立法,成為改善著作權法的一股驅動力。他們與聯邦交易委員會合作共事,也與各州和聯邦立法機構一起促成「維修權」法案的通過。

自從倡議維修權以來,蓋伊不斷受到各大媒體的邀約專訪,美國雜誌《Vice》還曾封她為「年度風雲人物」,視她為「維修權運動的領導人」。

至於她個人,則很喜歡自己讓許多大公司如芒刺在背的新角色,「我這個角色將影響很多人,特別是許多付不起維修費,或是無法再買一個新產品的人。我也可以因此有所貢獻;藉由善用自己的經驗,矯正社會弊病。」

一舉 數得
不只是物品修復


蓋伊自嘲是「修理狂」,這跟她的成長背景有關。其父是一個會動手修理東西的人,她就這樣耳濡目染,與其他家人跟著父親一路靠著自己的雙手,搞定一切壞掉的家用品,包括電視、冰箱、甚至福斯金龜車;「在我們家,如果有東西壞掉,我們就藉機找樂子。我們愛修東西、愛那種把東西『救活』的挑戰。至今,仍愛這種感受,覺得好刺激喔。」

直至今日,蓋伊仍自己修東西。比方說,她的筆電過熱時,她猜「可能是風扇問題」,於是去訂了一個風扇,把風扇裝進去,打開筆電後,當風扇發出呼呼聲,成功讓筆電散熱,她就覺得好棒啊。

她知道,維修之事,可能聽起來很老派,但她堅信,維修不只是為了省錢,「它還讓所喜歡的東西繼續可堪使用,讓我們不隨便把東西丟進垃圾堆裡,也為社區創造就業機會,並協助解決數位落差」。

電器生產代價大

蓋伊所創立的維修聯盟,另外有個更入時的名稱,叫「獨立維修商店」 (Repair.org)。作為執行董事,她帶領成員把故障的東西修好、再利用、轉售和再回收。而藉由這麼做,她了解維修對於現在所強調的「永續」目標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可以更常修理東西,讓它們繼續獲得使用,就不用讓它們掉進廢物流的前端,也省去許多時間做後續處理。如果我們想要控制住廢棄的電器和電子用品問題,就得談談維修之事。」

廢棄電子產品的問題其實還真不小,蓋伊以美國的狀況為例。她表示,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調查,將近十年前,美國每個家庭平均就有二十八件電器用品,從車庫遙控器到智慧型烤麵包機;這些東西一旦故障,如果以全美人口來換算,就有約三十五億的電子廢棄物,它們不屬垃圾掩埋場,要還原成原料,還挺困難且花錢的。

就算有些東西能回收,蓋伊表示,有些醜陋的事實卻遭忽略了,那就是,「在我們拿到筆電、冰箱或電動牙刷時,環境破壞已造成,也產生了開採、提煉、運輸等費用,不過人們購買商品時不僅看不到這些費用,也無視於糟糕的生產環境和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

因此,她認為,即便人們無法對生產的代價取得共識,但應該都能同意「多多修理,少丟東西」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東西維修好處多

除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好處,蓋伊也舉出許許多多維修物品的優點。

首先,東西修好,就會讓老舊東西繼續留在身邊使用,也為想轉售的商品提供第二市場,藉此拉近數位落差的距離。比起新產品,民眾買舊產品,可能只要花新產品一半的價錢。

蓋伊表示,去年有五百萬學生需要遠距教學,卻苦無致能技術可使用,原因出在家長和學校所在區域買不到新產品,因為晶片大量短缺。因此,她希望,一旦大家考慮要多多修理東西,就不只是想到要延續產品的壽命,還該想到它可促進經濟復甦。

此外,蓋伊發現,維修之事,還是許多工程師和創新人員的入門。她舉蘋果電腦工程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為例。沃茲尼克也成長於一個維修是家常便飯的年代;那個年代,顧客可將真空管拿到當地店家測試,如果真的壞掉了,就當場買一個新的,社區內也有其他修理選項。不過,一些父母時代所存在的修理行業都漸漸消失了。其原因一如蓋伊所觀察,「不是因為東西壞了不想修,而是那些修理行業再也找不到基本修理配件」。

蓋伊相信,只要買得到那些維修零件和工具,就能讓那些已式微的修理產業起死回生,而一些聰明的小孩就能拆解物品,察看物品運作原理,進而成為未來的工程師和創新者。

想辦法搞定一切

然而,蓋伊所認知的一切修理優點,如今都讓一個現象給中斷了。那就是,當今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產品,如果要修,都得看製造商的臉色。她表示,從廠商決定不准你修理的那天起,就沒有修理之事了;廠商把原本附在產品內的詳細說明和物件原理書取消,直接放在他們的官方網站,接著要看還要登錄,然後又要求要付費,最後竟大辣辣的說,礙於廠商競爭,訊息無法公開。

不過,根據蓋伊的觀察,拋棄式經濟已在全球發生逆轉。首先是,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美國境內多州已完成維修權的立法。無獨有偶的,加拿大、澳洲也有類似立法。法國則規定廠商要在他們的維修上自我評等,然後公開那些分數,供消費者購買前參考。

此外,蓋伊也發現,全球各地都有協助人民進行維修之事的團體組成,不一定得靠公部門介入,像是二○○九年首度在丹麥出現,而今全球有兩千家的「維修咖啡館」(Repair Café),而「YouTube」、「ifixit.com」等網站裡也有成千上萬支教人怎麼修理東西的影片,且記錄了一億一千六百萬用戶在觀看,可見大家都想要自己修東西。

換句話說,「維修」的春天氣息已讓人嗅到了。對此,蓋伊備受激勵;她想像緊跟維修而來的所有好事即將發生,包括消弭數位落差、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東西修好後覺得可以自己一手搞定的勝利感,而這種感受也可以延伸到其他生命中更深刻的事物上。因此,她鼓勵世人,哪天身邊有東西壞掉或搞砸,別只是難過,就想辦法搞定它們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