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病房裡,隨時都準備了各色的巧克力,作為對訪客或護士們關懷的答謝。
其方式是把各種口味的巧克力,裝在一個透明的大塑膠罐裡,任由自取,取用者也很知節制,大多是捏一個或兩個。
入口即化,不太甜,隱約間,還帶些苦澀,我想正好與此刻的彼此心境相應。
其實我之選擇巧克力,是惦念在赤道下種可可的那些人,可可豆是巧克力的主要原料,但巧克力的製造,卻不在可可豆的原產地。
「巧克力」,聽起來很中國化,但那確是由百分之百的舶來字Cho
colate音譯而來。
「可可豆」是由「可可樹」上採下的種子。可可樹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分布在赤道附近,其生長需要高溫與潮濕的環境,所以在赤道南北緯度的二十度之間,都可以散見。
這類樹有一個奇怪的習性,就是果實結在樹幹上,其大小與形狀,很像木瓜,但外殼是硬的。
如果把那層硬殼破開,就會看到其中有二十五到四十個不等的「可可豆」。可可豆約如指頭那樣大。
可可豆成熟後由黃色轉變為紅色,再變成紫紅色。但這只能算是農產品,若要變成工業產品,則必須再經篩選、發酵、烘焙的加工程序。這項過程,直接影響到以後產品的香味、色澤及品質,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其加溫時間的長短,與度數的高低,是一門學問,當然也會因可可豆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然後,再要經過輾碎、去殼的階段,其肉質部分,則為半製品的「可可豆碎片」。
「可可豆碎片」磨成糊狀物,就是「可可糊」,其中約含有百分之五十三的脂肪。
將「可可糊」中的「可可油脂」除去,就是「可可餅」。再把可可餅磨細,就成「可可粉」。
若在「可可糊」中,添加砂糖、蛋磷脂、香料等,並經過特定的製作過程就成為「巧克力」了。
「可可」的進入西方社會的生活之中,與哥倫布有關。在十五世紀,哥倫布把可可從墨西哥帶到了歐洲,因其中還有類似「咖啡因」的刺激性植物鹼,有恢復疲勞的效果,所以廣被當時的貴族社會歡迎。以後,才慢慢被傳開。
而在當年的墨西哥,還把可可豆尊稱為「神的食物」,視為珍貴之物,曾經被當成貨幣,作為價值衡量的籌碼。
迄今為止,在非洲的迦納、奈及利亞,中南美的巴西、墨西哥、委內瑞拉,及亞洲的斯里蘭卡,雖然仍是生產不同風味「可可豆」的「大國」,然而,製造「巧克力」的王國,他們還是沒有沾上一點邊兒。
講到「巧克力」,想到「可可豆」,發現了另一個發人深省的事例。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