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車進化論:潛水敞篷車

戴定國 |2008.02.23
1098觀看次
字級

網路相傳的一組照片《風雨無阻的公車》,不知是原始寄出者、或轉寄者這麼寫道:「太神奇了,這張是怎麼回事…起站是少林寺嗎?這樣還可以開啊。」這應該是惡作劇吧,因為顯然是淹水時拍的。

即使公車真的在開,乘客也用少林武功搭乘,但別人受苦……你說風涼話,不好吧。不過,假使這真是「風雨無阻的公車」,就是所謂的「兩棲公車」。兩棲公車其實不稀奇,荷蘭就真的有,風雨無阻,乘客也不必泡水,不必先學上乘少林武功。

想起來了吧。的確,荷蘭地勢極低,許多國土都在海平面下,發展出兩棲汽車也是理所當然。

去年九月七日,鹿特丹的兩棲公車開始營運,載著遊客到處穿行公路、水路,欣賞城市風光。官員期待成為都市新景觀,吸引遊客。民眾則期待暴雨來襲時,能風雨無阻上班、上學。中國網友有同感,說:「中國也應該研製這樣的巴士,特別是南方多雨,而北方發生突發暴雨時,也派得上用場。」

不少國家湖泊、河流、水道多,臨海國家尤其如此。如果過橋太費周折,或繞道多走很多路,兩棲公車的確是救星,威尼斯、曼谷及中國江南都可考慮發展。

日本的大阪也是水都,市區一成面積是河水。今年一月十一日開始,私營企業Mizukaido 808創新服務,推出兩輛水陸兩用計程車。人們可以在河邊招手叫計程車,飽覽水上風光,成為觀光新路線。

兩棲運將素遲泰榖是該公司六十歲的執行理事,他說:「我們想讓人們意識到大阪是個水上城市。」有了這種多用途交通工具,乘客也就省去繞道的時間,還可免於堵車之苦。

 前年大阪把觀光巴士「丟到水裡」時,曾引起一陣騷動,現在推出的計程車較實用,畢竟兩棲巴士從河裡爬上爬下,不方便。

兩棲計程車不是新事物,其實就只是水陸兩用車,底盤尾部有一具螺旋槳,在水中能轉動方向盤,穿過大阪市區一座又一座橋墩。它是德國製的休旅車,型號為AR2800SR,時速陸地可達140公里,水上有15公里。全長近五公尺,可搭載三名乘客。

不過,大阪的兩棲計程車不便宜。第一小時車資1956日圓(約台幣5553元),以後每卅分鐘收870日元(約台幣2475元)。

回頭說荷蘭的兩棲公車。

荷蘭地狹人稠,土地取得不易,過去填海造地,現在更因地價飆漲,準備在中央運河下興建水下城市。阿姆斯特丹已於月中通過經費74億英鎊(約台幣4618億元),面積達100萬平方英尺,提供市民休閒娛樂、購物消費以及停車空間。

先談談停車。住在中央運河兩側古老公寓內的居民,買一個停車位需7.4萬英鎊(約台幣462萬)。水下城市預定2018年動工,20年後完工,停車位可大幅降價,僅需1萬9000英鎊(約台幣118萬元);雖然還是很高,比許多汽車還貴,但至少,荷蘭的兩棲公車更有發揮空間了吧。

不過,以上都不是真正的水陸兩棲車。想想看所謂兩棲動物,如青蛙,是不是會潛水?沒錯,能潛入水中的才是正牌兩棲車,這不是科幻,下月六日開幕的日內瓦車展,瑞士改裝廠Rinspeed將發表全球第一輛潛水概念車———sQuba。

在陸上,sQuba是一輛普通汽車,最高時速達124公里;駛入水面是一艘船,依靠底盤兩側的螺旋推進器移動;只要乘客推開車門,就會開始下潛。按動一個按鈕,就能立即完成水陸之間的自由切換。水面行駛的最高時速約5公里,水下約3公里。

sQuba以奈米碳管為車體材質,非常輕,車尾裝載了三個電動引擎,其中一個用於陸地,另外兩個用於水下行駛,能潛入水中達十公尺的深度。sQuba座椅由鯊魚皮製作,為滿足潛水的特別需要,車身內部用防水、防腐蝕材料製成,但防止滲水和水下壓力過大兩大難題仍未解決。 

更誇張的是,sQuba還是一輛敞篷車。

Rinspeed的CEO法蘭克(Frank Rinderknecht)說:「這是為乘客安全考慮,便於乘客在危急時脫身。」要在水中悠游,須像潛水員一樣佩戴呼吸器。sQuba內建獨立的氧氣系統,供應乘客新鮮的空氣。

法蘭克表示,sQuba是實現1977年上映的○○七系列電影「海底城」的夢幻情景。片中龐德開著兩棲車,與蘇聯女情報員在深海巡航,激發sQuba的問世,但確切的發售日或生產計畫尚未公布。

不過,sQuba是一款概念車,投入市場的希望不大。

國際汽車製造商聯合會專家卡巴尼斯說:「sQuba實用性不強。也許有人需要駕駛它穿越水面,但不會用來潛水,尤其穿著名牌禮服時,不會希望弄濕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