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只要改變一個基因,就能讓花心老鼠變成感情專一的「愛情鼠」。
演化生物學家認為,複雜的社會行為是一步步演化來的,但這項假設現在面臨挑戰,因為研究發現,草原田鼠對愛情專一是因為一段垃圾DNA比較長。
「垃圾DNA」是指尚未發現功能的DNA,過去認為它們沒有用,而有此名。但科學家現在發現,它們不僅不是垃圾,而且可能對人類的生存起關鍵作用。目前,人體中大約有97%的基因組屬於「垃圾DNA」範疇。
科學家在九十年代就發現,草原田鼠和愛拈花惹草的平原田鼠有個關鍵性的遺傳差異:草原田鼠的微衛星遺傳標記比較長,該微衛星在抗利尿素(vasopressin)的受體V1aR基因附近。在前腦腹面有高V1aR表現的物種,比較可能是一夫一妻制,反之則喜新厭舊、大搞外遇。
美國的社會神經生物學家勞倫斯用平原田鼠實驗,增加大腦這個區域的V1aR,當它形成親密的配偶關係時,大腦就會有一種受獎賞的感覺,這些好色的傢伙就會改變花心行為。這項研究顯示,複雜的社會行為只要一個基因改變就能造成。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人類的忠心也有相似的遺傳變異,控制男人的花心行為也不像控制老鼠這麼簡單,但這類大腦化學機制的研究,或許可以幫助解釋浪漫愛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極度多情的男人,如唐璜,或許就是V1aR基因發生了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