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說謊,爸媽往往頭痛不已,自認教育失敗,或擔心孩子將來無法在社會立足。然而腦科學研究卻指出:Baby不說謊,是因為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若開始說謊,則代表前額葉開始發育了。圖/123RF
文/吳娟瑜
孩子愛說謊,爸媽往往頭痛不已,自認教育失敗,或擔心孩子將來無法在社會立足。然而腦科學研究卻指出:Baby不說謊,是因為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若開始說謊,則代表前額葉開始發育了。
聽到這樣的訊息,爸媽可能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孩子的腦部正逐漸成熟,發育良好;憂的是,若孩子說謊成性,又該如何是好?
孩子都會說謊
若是爸媽勸誡後,孩子便不再說謊,這是皆大歡喜;但若是因為處理過當,造成孩子逃避責打,謊愈說愈大,可就得不償失了。
加拿大籍的李康教授,專門研就社會和人類行為的發展,他在TED發表的演講「Can you really tell if a kid is Lying?」中,提及一個小孩說謊的笑話。
一通電話打到學校為孩子請病假,校長接到時問:「請問你是誰呀?」對方說:「我是我爸爸。」哈!立馬穿幫。
李教授曾做過一個Guessing Game實驗,要幼兒進到實驗室,並告知如果猜對卡片上的數字,就可以得到獎賞。途中,研究員找了個藉口離開實驗室,離去前特別叮嚀孩子不可以偷看卡片。
結果在錄下的影片中,為了贏得獎賞,百分之九十小孩都會說謊,不承認自己有偷看,而且不管什麼性別、國家、宗教、個性、家庭背景的孩子都一樣。
從李教授團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說謊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代表孩子渴盼贏得競爭且擅長察言觀色;比起責難孩子或自責,更重要的是,爸媽如何正確引導。
一般爸媽發現孩子說謊,往往會想要立刻導正,有的找人對質、有的重重責罰、有的禁止外出、有的沒收手機,也有的軟硬兼施企圖打動孩子。
李教授表示,體罰沒用,講大道理也沒用。最好的方式,是創造一個周邊的大人、同伴都不說謊的環境,一個孩子不必說謊,就能被信任、被了解的成長過程。
正向引導不責罰
惠晴媽媽發現,七歲兒子哲明的書包裡常有不明來歷的小玩意,例如一塊可愛的貓咪橡皮擦,或是一支設計新穎的鉛筆。一問再問,兒子堅持不說是誰放進他的書包裡,顯然有說謊的跡象。
惠晴媽媽不動怒,她採取三個步驟:
第一,私下尋求導師協助。
她告訴導師:「明天哲明把物品交還時,請他私下跟同學說對不起。」讓兒子建立尊重他人所有物,並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
第二,帶孩子到文具行尋寶。
假日寫完功課後,和兒子一起到文具行,用一百元或兩百元的預算,讓他挑選喜歡的文具用品。
第三,家人一起找好書。
假日,惠晴夫妻倆除了帶兒子去騎腳踏車,到運動場打球、跑跑跳跳之餘,也會一起到書店逛逛,讓兒子挑一本想看的書回家。
惠晴媽媽說:「與其一天到晚追究孩子有沒有說謊,還不如讓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
惠晴媽媽的處置十分正確,她明白三個重點:
一、容許孩子犯錯,才能對症下藥盡速修正。
二、教導孩子不要用一種「捉賊」的心態,才不致誤導孩子要用說謊閃躲逃避。
三、夫妻相處融洽,家人坦誠溝通,讓孩子對人際相處有信心。
大人通常不容易一眼看穿孩子是否說謊,倒不如學習惠晴媽媽,用正面的心態,提供孩子健全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