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志超
身為中學國文老師,自從擔任導師之後,我發現改周記要比改作文有趣多了。
改作文有時是一件勞心的折騰。不論是命題作文或是引導寫作,因為作文的刻版印象以及命題的關係,學生寫出來的內容往往大同小異。
例如「偷閒」,大部分的學生都會以擁抱大自然或旅遊為題材,結果是我跟著文字「壯遊南北」好幾回;又如「出發」,多數的學生都會敘述課業不理想,因此我便成了「最佳垃圾桶」;若是「快與慢」,那麼「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便會像魔音傳腦似地「餘音繞梁,三日不絕」;至於「傾訴」如此感性的文題,大多選擇以自己為對象,於是成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的無病呻吟。
每每看完作文,雖然偶有佳作出現,但就像是「吉光片羽」殘餘僅存的珍品,最後常常會感覺「味同嚼蠟」般枯燥索然,讓人苦不堪言。
周記則不然,改周記可真是人間一大樂事。看著學生那一段時間的生活點滴,摻雜著許多的心情,呈現著多樣的情緒,無論是喜怒哀樂,或像是蘇軾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讓我看見學生的心底埋藏的澎湃情思。
也許是因為周記不像作文那麼嚴肅,無論是校園見聞、學習甘苦、上課趣事、同學間的笑鬧,甚或文學創作,隨興自在的文字,總讓我更貼近學生的所思所感,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還記得自己學生時期,用小楷毛筆書寫周記,對多數同學而言是一件苦差事,我卻樂在其中。除了因為自己喜愛書法,更重要的是能在周記上暢所欲言,記錄自己的感動與感慨,和老師分享學習、生活與心情,著實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對於多數學生而言,也許寫周記是件勞心又勞力的事,那是因為沒有好好認真生活。
我也曾走過書寫周記的旅程,即便如今記性隨著年歲增長愈來愈差,但那些烙印在歲月中的美好點滴卻依舊清晰可見;我想,因為那是因為自己曾經用心刻鏤過。
翻讀過往,無論是感慨或感動,永遠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