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不買」分享物品 舊床架有新價值 禮物經濟 抗通膨助環保

編譯/韋士塔 |2022.02.26
1919觀看次
字級
「什麼都不買」社群,已遍及44個國家地區。 圖/取自網路

編譯/韋士塔

老舊的床架、故障的家電,通常被視為廢棄物,但在「什麼都不買」(Buy Nothing)運動支持者的眼中,一切物品都是禮物,能夠透過社群網站送出。

斯塔爾(David Stahl)想要醃漬泡菜剩下來的醬汁,他決定在臉書社群「什麼都不買」發文徵求泡菜醬汁。事實證明,只要自己願意發問,網友將不吝提供(和拿取)任何物品。一周過後,斯塔爾步行10個街區,到社群網友住的公寓大樓,拿走一大罐裝滿泡菜醬汁的玻璃罐。

「什麼都不買」的自由世界,是一個臉書社群,也成為新的社會運動。不僅能為人們節省支出,對抗日益高漲的通膨,也有助人們珍惜資源,反思對環境的衝擊。網友在社群中提供和收取物品,占據家中空間的東西,會變成可以分享和珍惜的禮物。

「什麼都不買」是由華盛頓州的洛克斐勒(Rebecca Rockefeller)和克拉克(Liesl Clark),兩名女性所創建的網路社群,目前已延伸發展出6700個獨立群組,遍及44個國家、地區。

把自己不想要的物品送出去,其實並不是新鮮事。「救世軍」(Salvation Army)和「善意企業」(Goodwill)等慈善機構,就非常仰賴這些捐贈的物資。而且社群媒體讓民眾可以很容易透過舊物捐贈網站Craigslist或「什麼都不扔」(Trash Nothing)這類社群,找到免費的東西。

不過,「什麼都不買」進一步把清理物品,變成結識鄰居和成為朋友的一種方式。因為每個社群受到地區限制,有的社群只涵蓋幾個街區,且網友一次只能加入一個社群,而活躍的社群可成為來往密切的交易站,一張裝飾生日派對的布條可在社群中轉手很多次,反覆使用幾個月。

克拉克說:「在每個本地社區,我們都有足夠的資源來維持生活。」她表示,用「什麼都不買」的話來說,他們擁有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只要能找到需要這些物品的人。克拉克說:「如果我們可以翻新和修理,重複使用這些物品,就不需要扔掉任何東西。」

「什麼都不買」運動,主張把不要的物品當成禮物。圖/取自網路

倫敦相關社群網絡的管理員米勒(Alisa Miller)則表示,他們的行動證明,「一個人的垃圾,或許是另一個人的寶藏」。

她不鼓勵使用「不要了」或「先搶先贏」這種用語,不是讓網友把自家東西丟到街上,希望有人能在垃圾車來之前把它拿走。相反地,網友刻意「送出」自己擁有的物品。在這個版本的禮物經濟中,所有物品都具有同等價值,社群成員不得交易或以物易物,因為每個物品都視為禮物,與其他任何東西無關。這個限制可能讓想以商品換取服務的社群成員感到沮喪。

這個社群鼓勵贈予者「醞釀」一段時間,再合理選擇一個接受者,而不是選擇最快回覆的人。想要接受該物品的成員,將請求贈予者「考慮」,並可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比如為什麼想要一個檯燈。如果網友雀屏中選,可能有感而發寫一篇「感恩」貼文,分享自己的喜悅和這個檯燈的照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