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社出版的新書《激辣中國》,由於出版社擅自將內文中的「大陸」統統改為「中國」,因而出現「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的荒謬語句,迭經各界熱烈討論。作者曹雨也發文表達遺憾,痛陳「兩岸各有各的崩壞」,都是徒為「政治正確」而貽笑後世。的確,出版社是為了政治正確,以免遭罰;但一葉知秋,其背後政治力量所引起的寒蟬效應以及導引的國家路向,才是關鍵問題。
對於中國大陸的稱謂,本來也不是什麼問題,政府遷台以來,我們就慣稱對岸為大陸,香港稱之為內地,也是約定成俗的說法。因為國民政府仍把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視為全中國的一部分,兩蔣時代以「反攻大陸」、「統一中國」為國家目標。而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仍秉持這樣的原則,把兩岸區隔為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說明稱呼對岸為「大陸」是常態性的稱謂。
但是民進黨上台之後,基於台獨理念,把台灣和中國區隔開來,一則彰顯「兩岸互不隸屬」,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二則在「去中國化」的理念下,徹底將台灣與中國脫鉤。這明顯是政治操作。去中國化的工程從陳水扁執政以來就陸續推動,包括國營事業單位的改名,凡有「中華」、「中國」的字眼一律改為「台灣」,惟有些因為牽涉到國際法律與合約問題,也不是那麼順利,如中華航空公司就無法改名,民進黨還是想方設法地更改華航的機身標誌。
在「去中國化」的潛移默化之下,年輕族群在不知不覺中被綠化了,沒人稱對岸為大陸,一律都稱中國,無形中也就在下一代心中將兩個政治實體切割了,兩岸就是互不隸屬。在此政治氛圍下,媒體也早就自己歸隊站列了。支持民進黨的媒體一律稱對岸為「中國」,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媒體稱對岸為「中國大陸」或「中共」。所謂「政治正確」就成為各行各業的求生之道,而麥田出版社的自我審檢,當然也是一種政治正確的抉擇。
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就曾經要求所有教科書商必須依據教育部制定的「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的規定,如果用「大陸」或「國父」或「日據時代」等非民進黨所喜歡的用詞,一律發回修改重審。二○二○年底,文化部又要求所有簡體書授權台灣繁體中文出版的書必須送審。在寒蟬效應下,麥田出版社敢不先自我閹割嗎?這就是「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的前因後果。
出版界的噤若寒蟬,是出版界崩壞還是政治崩壞?在國民黨當政時,立法院原本有意制定《出版法》,終因社會各界認為「有害言論自由」而作罷,新聞界尤其反對制定《出版法》。也因為如此,使得台灣民主化的進程加速,民進黨也得以在很短時間內取得政權。然而民進黨執政之後,不但用各種行政命令箝制出版言論自由,甚至還以莫須有的罪名關閉電視台,真正是複製了戒嚴時期的一言堂,大開民主倒車。
「哥倫布發現新中國」是台灣民主倒退的象徵,更是兩岸關係愈走愈遠的一個徵兆。如果台灣在文化上走的是正確的道路,一如兩蔣時期復興中華文化,以致台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根脈,倒還可以號召大陸人民;如果只是去中國化,讓兩岸互不隸屬,那麼影響的將是台灣人民的命運。民進黨在箝制言論自由的同時,不可不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