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璜和玉珩是古代常見的珮飾用玉,「玉璜」呈上弦月形,「玉珩」作下弦月狀,雖然它們都以弦月的造形為基調,但是彎曲的方向不同,使用的時間也不一致,卻在古代的玉串飾裡,相繼負起連接其他玉器的重責大任。這種現象在古玉發展史中,可謂獨一無二,值得仔細的加以探究。因此本文從發展史的角度,說明
玉璜和玉珩的演變狀況。
一、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璜
新石器時代晚期,弦月形的片狀玉飾主要出現於凌家灘文化、北陰陽營文化、良渚文化及齊家文化等地。其中,齊家文化的璜形玉飾大都連結為璧形器使用,所以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而其他地方的玉璜,常以單一的形態作為項飾的主件,有的玉璜上方連
結成串的玉珠或玉管,形成一組串飾。

凌家灘文化的玉璜呈片狀上弦月形,左右兩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邊緣各有一孔,用以繫連其他的飾件。此地的玉璜表面光素無紋飾,外側邊緣常常琢磨為曲齒狀,是最顯著的區域性特徵。
北陰陽營的玉璜器面窄、厚度高,器身呈條狀,向上彎曲,左右兩端各有一個繫帶孔。有的玉璜從中間分截為兩段,截斷處各有小孔和凹槽,可以繫連為完整的玉璜,形制功能頗為特殊。而且此地盛行用透明無花紋的瑪瑙〈玉髓〉,製作與玉璜一樣的器物,也是非常特殊的現象。
良渚文化的玉璜為片狀上弦月形,左右兩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並且各有一孔可以穿線佩帶,造形與凌家灘部分玉璜接近。不過良渚玉璜常以桯具和軟性線具製作器內的鏤空,或在器表上雕琢神人獸面紋與側面鳥紋,呈現良渚文化獨特的裝飾題材。
二、商周玉璜
商代有弧度近似/12圓與/13圓的璜形器,其中有一些多色玉質且素面無紋者,很可能是齊家文化的遺物。另外還有一些璜形器,以邊飾鏤空和表面上的紋飾,構成龍、鳥、魚的形象,但是這些璜形器的使用方式並不明朗,無法知道它們是否提供佩帶之用。
西周是玉璜最興盛的時期,無論弧度為/12圓或/13圓的玉璜,表面都雕琢了流暢生動的纏身動物紋,有的玉璜內部以桯具和三角稜具鏤空,突顯複雜的紋飾組合,有的玉璜順著紋飾的形狀,在左右兩端的邊緣上雕琢對稱的扉稜,使玉璜的造形產生一些變化。
西周玉璜也是串飾的主要飾件,常常可以看到玉璜和玉質、綠松石、瑪瑙、玻璃等器物,共同連成一組色彩繽紛的串飾。有些串飾裡面只有一件玉璜,有些串飾裡面的玉璜則有二、三件,四、五件,或七、八件之多。玉璜的多寡,象徵著擁有者的身分與地位,而多件玉璜與其他飾件所鋪陳出來的串飾,往往包含了項飾和胸飾,是此一時期的特色。
三、春秋玉珩
到了春秋時期,盛行了幾千年的玉璜已近尾聲,此時雖然還有一些玉璜,表面雕琢著抽象繁密的虺龍紋,但是數量已經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向下彎曲的弦月形玉飾,稱為「玉珩」。
玉珩的興起,與玉串飾功能的改變息息相關。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璜向上彎曲,以左右兩端的繫帶孔和上方的飾件串聯,所連接而成的串飾屬於環狀的形態。然而玉珩為向下彎曲的形狀,不僅左右兩端有孔,中間也有一個繫帶孔,當它向上、向下連接各種飾件時,會產生一道中軸線。整組串飾即依此道軸線排列,成為「中軸平衡、左右對稱」的組珮飾。
春秋時期的玉珩,弧度近似/13圓,器緣具有對稱的扉稜,表面佈滿虺龍紋飾,繫帶孔位於中間及兩端三處,可以連接其他的飾件。有的玉珩中間琢磨一道較低的凹槽,功能與繫帶孔相同;有的玉珩兩端製作為龍首,張開的龍嘴恰好可以作為繫帶孔,把功能和造形結合在一起。
四、戰國至漢代玉珩
戰國時期,玉工以釘線打稿法在片狀玉料上規劃玉珩的形狀,使玉珩的造形變化具有較大的彈性,而不必受限在圓的弧度內,因此不論是扇形玉珩或雙龍首玉珩,常有器形幅度較大、左右兩端微向外敞的現象。
到了戰國晚期,由於平面立體化的風潮逐漸興起,原本由側面單一視點角度取象的動物紋飾,改以凹弧面和多視點的立體化形象出現。這股風潮也反映到玉珩的製作上,許多雙龍首玉珩紛紛用凹弧面來表現龍首部分的立體感,有的還保留玉珩下方的玉料,將其透雕為動物紋飾,產生出廓玉珩的新形制。
漢代玉珩延續著戰國晚期的發展趨勢,不僅用平面立體化的技法製作雙龍首玉珩,有的玉工將弦月狀的珩體透雕為動物紋飾,成為鏤空玉珩的新形制。而在鏤空玉珩中,位於左中右三處的透空都可以當作穿線佩帶的繫帶孔,完全把實用功能和造形紋飾融合在一起,使玉珩在繫組的角色之外,創造出獨立的藝術價值。
上弦月形的玉璜,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盛行到春秋時期,被下弦月形的玉珩所取代,這些過程反映出時代風格的變化與玉串飾的形制發展,都是極有趣味的課題。下期將以玉韘為題,從出土資料中說明玉韘形制改變的過程。{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