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從十境來論通相的情形,最後再論及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的通相。
增上慢境:陰入界境,是「我慢」所含攝;煩惱境是即「慢慢」所含攝;病患境,是「不如慢」所含攝;業相境即「憍慢」所含攝,因憍故造業的原故;魔事境即是「大慢」所含攝;禪定境也是「憍慢」所含攝;諸見境是「大慢」所含攝;二乘境、菩薩境,是「增上慢」所含攝。
《成實論》說:以邪心自己覺得了不起,名「慢」。慢心中,覺得自己勝過別人,是「大慢」。以勝過別人而自我貢高,是名「慢慢」。於五陰中執取我相,名為「我慢」。未證初果說已得初果等功德,名「增上慢」。以要勝別人很多才歡喜,雖有少許勝過別人,卻不歡喜,名「不如慢」。沒有德行卻自我貢高,名為「邪慢」。或以惡法為自高,亦名「邪慢」。對於善人及長者中,不肯禮敬,名為「傲慢」。具有以上的現象,名為「憍慢」相。增上慢境之表,如附圖。
二乘境:以四念處、四諦法,能含攝其它九種境。菩薩境:以四弘誓願,能含攝、獲得其它九境。
已說明十境間互相的關係(通相),以下用問題的方式再做進一步闡釋。
問:十境與法的內容,可以互相融通,修行的人也能融通嗎?
答:《大般涅槃經》云:「為何未發菩提心者得菩提因,前九境的人也通稱菩薩人呢?」通的意思,通指二乘,而二乘則有四種聲聞:依《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說有四種聲聞: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退菩提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增上慢的聲聞,含攝菩薩以下八境;應化聲聞,含攝菩薩人也。
問:十境的通相是無常嗎?
答:《寶性論》說:「菩薩住於無漏界中,有常的顛倒。」凡一切法皆無常故。
問:通相的意義可以領解,別相的意義如何呢?
答:十境的內容,各不相同,即個別境的意義。又,有些境是含通與別的意義,如:陰入界境是受持色身的根本,又是觀察智慧的開始,所以,別義中以它為首;而別義中,後面的九種境,是五陰身所發的不同現象而得名,所以陰入界境是通相、也是別相。(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