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田野,已經很少見到水牛。現在的小朋友,只有在動物園內,才能看見水牛那龐大的身影了。
全身黑色皮毛,皮膚繃得緊緊,體形狀碩,頭上長著兩支尖尖的彎角,眼神溫柔清亮,叫聲「牟酖牟酖」的,就是從前台灣鄉間最常見的水牛。
水牛力氣大,性情溫馴,聽話,是農家最好的幫手,幫忙耕田、運輸,任勞任怨,主人也很都非常愛惜牠,和牛的感情深厚,宛如一家人。
牛是草食性動物,帶牠到山上或河邊去吃青草,牠就能長得又肥又壯。水牛生性喜歡水,主人家經常要帶牠去泡水,到山上、池塘或河邊放牛的任務,通常都是小孩子的工作。
暑假不必上學,左鄰右舍的小朋友會相約一起去放牛。牛在山上吃草,小朋友就在山上玩。天氣熱起來時,小朋友就轉移陣地帶牛隻到池塘泡水。牛泡在池塘中,享受池水的清涼和舒適時,無聊的小朋友,當然也會脫光衣服跳進水裡玩。
從前鄉下小孩個個會游泳,都是因為經常陪著水牛在池塘玩水,自然而然就無師自通地學會游泳。
鄉下地方池塘多,有的池塘大,池水深,玩起水來非常過癮。大家互相潑水、打水戰,玩潛水捉迷藏的遊戲,誰潛得最久誰就是贏家。
有的池塘小,水也淺,不能游泳,小朋友依然玩得很高興,幾頭牛加上幾個小朋友,在池塘裡玩,把池塘都佔滿了,淺淺的池水也被攪得渾濁不堪。
池底的泥漿全都浮起來,變成泥塘了。在一池混水中打起水戰更好玩,牛和小朋友全身都是泥漿,水牛成了泥牛,小朋友成了泥人,真是有趣極了!
玩夠了,小朋友會找乾淨的水將自己和牛身上的泥沖洗掉,然後再牽牛回家。
水牛的皮毛裡許多寄生蟲,經常讓牠們全身發癢。水牛的尾巴,無法掃蕩和照顧到全身,四肢也不能有效地抓癢,讓牛感到渾身不舒服。所以水牛喜歡泡水,尤其喜歡在泥漿中滾幾下,讓全身上下都裹上一層厚厚的泥漿,皮毛裡的蟲就會悶死在泥裡,水牛將泥漿當成天然除蟲劑,真是聰明的動物啊!
以前鄉下地方經常見到一種長得像蒼蠅的蚊子,但是體型比蒼蠅大上五倍,這種蚊子最喜歡叮咬水牛,牠們的口吻粗得像針,水牛被叮到時,會痛得全身顫抖。
這種超級大蚊子也會叮咬人類,不幸被叮到就像打針一樣痛。水牛愛泡水,除了是天性,也因為泡在水中,可以阻隔蚊蟲的叮咬。
劉興欽先生小時候沒有大泳池可以痛痛快快的游泳,但是在池塘玩水卻快樂無比。現在到處都有設備良好的大泳池,游起泳來卻找不回從前的快樂時光和感受,可能是因為少了水牛和泥漿吧!
為此他寫下了這首打油詩:「帶牛浣水我下塘,無牽無掛脫光光。名氣財富我沒有,卻有一個大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