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曼娟
盛唐時期是輝煌的,當時的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這些詩人與作品,都有種雍容的氣度與光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由盛轉衰,進入了後繼無力的中唐。
柏楊先生在《柏楊版資治通鑑》中是這樣描述的:「九世紀,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痛苦,和最使人絕望的世紀之一,唐王朝政府正加速崩潰,第二個宦官時代日臻巔峰,地方政府割據一方,互相征伐,殺人如麻,千里不見炊煙,人性墮落,全國糜爛,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哀號悲哭。」
不知是幸或不幸,這就是柳宗元的時代。他的才華在年少時就已經展露了,家族與鄉里的人都把他當成千里馬,而他在二十一歲那年,也不負眾望的考上了科舉,自我期許為朝廷、為百姓好好貢獻心力。卻發現朝政腐敗,邪惡勢力控制了皇帝。
在好友劉禹錫的引介之下,他熱血的參與了「永貞革新」,這一次的政治改革,結果當然失敗了,自此,便展開了一生不如意的貶官生涯。當他剛被貶到永州的時候,官署中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暫時棲身在寺廟裡,還被地方官員監視著,不得自由,過著罪犯一般的生活。
在永州的十年間,許多悲傷和苦難陸續降臨,他的母親因病去世,年僅十歲的女兒也夭折了,他在永州好不容易安了家,卻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他才三十幾歲便已家破人亡,自己渾身都是病。
在這麼多挫折困頓的情況下,許多人都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了,何必還要苦苦堅持什麼崇高的理想呢?不如渾渾噩噩的,過一天算一天吧。然而,柳宗元卻不是這樣的,他在永州的艱難生活中,寫下了〈江雪〉這首詩,表明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與冰雪般的節操。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的「絕」與「滅」這兩個極端的字,真的有一種極度孤絕與極度寂靜的感覺。會不會也象徵著柳宗元內在的心境呢?無望的前途,空有抱負卻無力可回天。
然而,在一片雪茫茫的冰凍世界裡,竟然出現了一條小船,一個戴斗笠、穿蓑衣的老人,在江上垂釣。如果他釣的是魚,為了生活所需,那就是個勤勉的漁夫。可是詩人告訴我們,他釣的是雪。這首詩的意境提升到了一種精神層次。詩中的老人,象徵的是柳宗元自己。許多打擊讓柳宗元身心受創,但是,不管環境再惡劣,他的意志都不屈服。
柳宗元後來被貶到柳州,為百姓做了許多事,像是解放奴隸、開鑿水源、興建學堂、種植林木等等,雖然他四十幾歲就因為百病纏身而病逝柳州,卻被當地百姓視為守護神,在他過世之後,為他建了「柳侯祠」,永受香火祭祀。哪怕是千年後的現在,柳州的樹木依然名聞天下,是最重要的經濟產物,滋養了世世代代的柳州百姓。
一個坎坷不幸的文人,走著走著,竟然成了神。
有時我會想,如果遇見柳宗元,該問問他的心情如何?他會怎麼回答呢?應該是回覆我一個笑容吧?如雪花般晶瑩透亮,冰清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