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論文是不是沒救了,這裡面是個充滿生機的小宇宙,我把這團小宇宙從玻璃缸取出。圖/Pexels
《發光白鳥的洞穴》,聯合文學出版
文/姚若潔
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您的學生簽證延期申請案未獲核准。您必須自本通知發函日期起二十一天內離境。您保有上訴的權利。
回過神時,我發現自己坐在租屋處寢室兼書房的地上。眼前是英國內政部的通知信,浸在一灘茶水裡。茶水的來源是傾倒的馬克杯,現在在地毯上畫出一個延長的橢圓形。
我趕快站起來,把杯子拿去廚房,取了吸水抹布回來,試著多少吸起地毯上的茶水,再把吸了茶水的抹布拿回廚房。我在水龍頭下搓揉那條黃色抹布。雙手不由自主抖著。怎麼辦?怎麼跟爸媽交代?怎麼跟指導教授說?不要,我不要這樣。但現在要怎麼辦?
右手忽然傳來尖銳的刺痛,我反射地甩掉抹布。刺痛處沒有流血,連破皮都沒有,只在掌中有個泛紅的小點。
我用左手把水龍頭關上。現在右手不只抖著,刺痛還隨著脈搏脹跳。跳跳跳。我握緊右拳,想要狠狠揍向哪裡,最好是一邊大叫一邊摔鍋砸盤。雙腳卻不合作地無法動彈。僵了幾秒,發現自己的視線停在流理台靠牆邊的一袋麵粉上。
雖說現在不是有餘裕做什麼手工麵包的時候……身體自己動起來。從廚房不同角落取出道具和材料、將以前用剩的速溶酵母粉放入溫水攪拌溶解、秤好麵粉倒入半球形的大玻璃缸、在麵粉中心掏出個火山口般的凹槽、再把溶有酵母的溫水倒入這個凹槽裡。
手還在抖。吸,呼,吸,呼,吸,呼。
我俯視著火口湖中的酵母水,上面冒出幾個小氣泡。這表示酵母醒過來了,正在呼吸。那是二氧化碳,和我呼出的氣體一樣。我與酵母,我們在生命演化之樹上是相互連結的。我覺得激動起來——如果此刻我因什麼理由而停止了呼吸,酵母們會代替我繼續呼吸下去。
我伸出仍然抖著的手,把火山口周圍較高的麵粉撥進火口湖中,讓麵粉聚結成團,然後放到料理平台上,開始揉麵。雙手與上半身合力,推,折,推,折,推,折。
二十一。只剩二十一天。對於我這無法完成博士學業的外國學生,這個國家要把我排除出去了。像傷口化膿般地把死菌排出。我不要這樣。我的論文還沒有變成死菌,只是發酵的速度比較緩慢,成長的過程有點不順利罷了。
但那時,透過學校的國際學生輔導中心送交申請表時,輔導員已警告過我。約定的學業年限已過,卻還沒提交論文,甚至連即將提交論文的證據都沒有,延簽申請成功的機會近乎於零。被他說中了。可惡。
推,揉,推,揉,推,揉。
怪我能力不足嗎?但是研究生的訓練,不就是要讓你獲得本來不足的能力的嗎?
這樣的過程,為什麼時間長到一個程度、還沒有聞到香噴噴的麵包味時,就被認為「不行了」呢?然後整個麵團就得丟掉了嗎?
誰說不行?這種事是誰決定的?憑什麼?
全身發熱。手下的麵團開始反抗,每次推下去,麵團便拗執地彈回來。我停手,把麵團扔回先前的玻璃缸中,用一塊棉紗布蓋住。然後洗手。右手手掌殘餘著淡淡紅點。我把水槽裡的抹布攤開,仔細查看,總算找到一顆微小礫石,灰黑色,帶有一個銳角。
我把石子扔進垃圾桶,抹布扭乾掛好,踏步回到寢室兼書房的房間。內政部的信躺在地毯上。沒有消失。
我遠遠避開那張信紙,坐到書桌前,敲個按鍵把筆記型電腦喚醒,瀏覽一下新郵件的標題。果然全都是廣告信。沒有哪一封信是誰專門為了我而寫的。
我把抖著的手放在鍵盤上。指導教授正在美國開會兼度假,反正是無暇顧及我的。我把手肘撐在桌上,頭埋進雙掌。手上隱約飄來生麵粉加酵母的氣味。
那時,指導教授是這樣說的:博士研究就像是獨自走在無人的荒野,在人類知識的邊境開疆拓土。你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出路。這就是獨立研究的訓練。
當時那番話,讓在場的幾個研究生瞬間都像心中點燃了一把火似的,帶著自豪又悲壯的神情相互點頭。
然而那時候不知道的是:當你還沒找到出路時,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你在哪裡。一旦戰敗,也只能獨自一人陳屍荒野。
悲憤交加 前景不明
我猛地站起來。不行。不能這樣。可是,又該怎麼辦?我避開那張躺在地上的信紙,在房間內踱步。爸媽、指導教授、亂七八糟的論文。爸媽、指導教授、亂七八糟的論文。內政部。丟臉、生氣、悔恨。怎麼辦。
我走回廚房。麵團已經大大膨脹,從玻璃缸中飽滿地鼓起。揭開棉紗布,可以感受到麵團內蓬鬆地充滿氣體。酵母菌真的努力發酵了。我又莫名激動起來:不管論文是不是沒救了,這裡面是個充滿生機的小宇宙。
我把這團小宇宙從玻璃缸取出,放在料理平台上。右手還沒移開麵糰,但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啊,這麵包該做成什麼口味?剛才竟然完全忘了這件事。
唉,難道這就是我的人生嗎?沒遠見,只是跟著感覺走,起頭時好像還不錯,但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到中途就做不下去了。
我把麵糰上的右手用力按下去。一股氣從麵團中跑出來,「咻」地一聲。去他的小宇宙。什麼酵母。明明就被告知要丟進垃圾桶了,還那麼認真發酵做什麼?
手移開洩氣輪胎般的麵團,留下一個凹陷的掌印,五指分明。我哈哈地笑出來,不知是氣惱還是自覺悲慘。
不對。我不服氣地打開冰箱,裡面有前幾天沒用完的迷迭香。管他三七二十一(二十一︱︱心中再次大笑)。就用這個吧。
我把迷迭香的針狀葉片與麵團大致混勻,然後把麵團塑造為長橢圓形,放在烤盤中央,再次蓋上棉紗布。不帶感情地洗淨玻璃缸、整理好料理平台後,我走到半開著的窗口,面向窗外。
下方街道安靜無人,然而某處傳來海鷗的響亮啼聲。這在我居住的城市是再尋常不過的背景音,初來時覺得吵,習慣了也就沒什麼。如果我不得不離開此處,將來是否會懷念起這份聒噪呢?
眼中浮上淚水。
(摘自《發光白鳥的洞穴》,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
姚若潔
1974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昆蟲學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認知科學的哲學研究所學程研讀,布萊頓大學視覺傳達博士候選人。
現專事翻譯與寫作。2020年以《為什麼要睡覺?》獲吳大猷科普獎翻譯類佳作。曾於報刊雜誌發表過散文、短篇小說,《發光白鳥的洞穴》為個人首部長篇小說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