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烏克蘭戰雲密布之際,傳出台積電公開招募政治學博士等高級人才,引發外界關注。台積電此舉充分說明在全球緊密連動的今天,即便是一家科技公司都不能不關注地緣政治的風險。
台積電要求應徵者必須具有政治、經濟或國際關係博士學位,以及四年以上數據分析﹑數據科學或市場研究經驗和理解力,對美中兩國政治經濟動態能夠掌握者,工作內容為美中台關係研究、政治經濟學、市場趨勢報告等。可以看出台積電招募的博士,不只要鑽研政治、經濟學與國際關係,還要懂半導體產業與市場,並不是光有博士學位就足以勝任。
兩年多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預言,「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原因在於美中貿易衝突爆發之後,半導體已成為全球戰略產業,而部分半導體晶片具備軍事用途,中國大陸又投入大量資源鼓勵發展,引起美國高度關注。美國一面展開連串的供應鏈調查,一面又通過晶片補助法案,「吸引」台積電前往投資。
台積電技術領先全球,成為各國爭取合作首選。加上新冠疫情衍生出半導體晶片缺貨潮,歐盟、日本甚至中國大陸等群起仿效,爭相發展半導體。台積電為了化解地緣政治緊張升高的對立態勢,一再喊出他們是「全球的晶圓代工廠」﹑「大家的台積電」,但這波半導體技術保衛戰仍未止歇,迫使台積電必須面對地緣政治可能的風險,造成對非科技專業高政經人才的需要。
在後全球化時代,世界激烈變動,資訊錯綜複雜,觀點衝突矛盾,具備應對、管理危機的能力,已成為跨國公司首要之事。
美國、日本、歐洲各國都要求或邀請台積電去設廠,其背後所牽涉到的中美對抗加劇,跨國企業併購難度升高,還有各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運作、利益關係、選舉與政治生態,人口結構、勞動力供給及人文社會狀況,甚至於各種減稅優惠制度都是應對設廠必須要考慮的。
台積電需要的人才,就是國際政經情勢分析師,類似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和日本智庫「野村綜合研究所」的功能,這兩個智庫一直為本國企業提供「地緣政治」及政治經濟學的廣泛諮詢服務。
未來不只台積電,包括相關的關鍵零組件科技廠商,可能也都要借鏡台積電,增加不同領域人才聘用。因為企業經營不只要看內部環境,也會涉及區域角力層次,如何趨吉避害,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將成為檢驗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
台積電如此器重政治經濟人才,對台灣的教育體制與人才養成也是挑戰。雖然現在博士滿街跑,但是學界很少有既深入理論層次,又對政治運作與經濟政策的影響有實務研究的人才。這可能就是台積電把徵才訊息選擇放在Linkedin(領英)的原因,表示是向國際而非只限於國內徵才。某種程度上,台積電是在對台灣人才不足,發出另類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