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的台灣體育大學學生謝伯先,和一群同學在台中一中街開了一家小小的復古鞋專賣店,把固定盈餘撥為資助印度小男孩阿丹的經費將興趣與助人結合,讓人對新世代行善的方式印象深刻。
今年23歲的謝伯先,有一次被同學拉去參加世界展望會的活動。「那次雖然名義上是『義工』,但其實只是指導小朋友打壘球,沒想到打著打著,我突然感動起來,還忍不住濕了眼眶。」謝伯先於是決定固定捐款資助貧童,而且說做就做,認養資助一位遠在印度的十歲男童阿丹。
謝伯先因為對復古運動鞋情有獨鍾,很早就和同學合夥在市區商圈開店,賺取學費減輕家庭負擔。一次當義工的經驗,改變了謝伯先很多想法,讓他展現平日少見的積極和熱情,以行動證明「草莓族其實並不草莓」,他們同樣有熱情有行動力。
「每個月700 元,對很多人來說,不是很大的數目,但以學生的力量來說,已經盡力了。以後若有能力,再增加吧!」關於行善,謝伯先並不貪多,而是量力而為。「但有些可以做的事,就不要等啦!」為了向和他一樣年輕的朋友,推廣資助貧童計畫,謝伯先特別在鞋店裡放置資助計畫DM,鼓勵跟他買鞋的顧客,能加入展望會資助計畫。
當第一次收到阿丹寫來的自我介紹信時,謝伯先十分興奮。「印度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國家,沒想到在那裡,卻有一個小男孩寫信給我,還說他平時就很喜歡踢足球、運動,我們真的有很多話可聊!」
謝伯先衷心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幫助阿丹長大,讓他繼續上學,改變貧窮的命運。「與其說是幫助阿丹,還不如說自己才是真的受益的人!」謝伯先笑著說,認養阿丹這件事是甜蜜的負擔,也提醒自己要更認真的工作,才有能力繼續幫助他。
有趣的是,謝伯先常不自覺地在跟客人聊天時提到阿丹,謝伯先會告訴同是年輕一族的顧客:除了阿丹,這世上還有很多小孩需要被幫助,希望大家能不吝於分享,都成為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