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鈞堯
元旦期間,一位長輩寄給我商場的舊照剪影,他的姿態帶著點驕傲,「看,我經歷你沒經驗過的世界……」我忍住回訊衝動,當作給他的歲月賀禮。
我高中就常去。八○年代,中華商場吃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還在戒嚴期間,髮不能長、裙不能過膝,舞可以跳但要移入「地下」。在那個年代,學生或多或少、或隱或顯,都有一些叛逆。像規定穿黑襪,卻偏偏備了白襪,留到課後換;規定不能騎機車,卻刻意停得老遠,轉搭公車、再騎機車。那年代,一點點悖逆,都讓人自覺不凡。我則以訂作服裝表達,進中華商場制服商家,一家一家逛,比價錢、比款式。
中華商場建造於六○年代,外省老兵隨政府播遷,挨著鐵道搭屋,遮風避雨兼作營生,千餘房屋搖身一變為八幢三層樓高建築物。八○年代始,拆除商場消息時有所聞,直到一九九二年,才付諸實施。
我趕上它的拍賣會。人人行囊飽滿,商家的貨品愈來愈少,大肆採購後,回望中華商場,斑駁大樓前人群密密麻麻,像螞蟻,為了過冬而覓食。隔許多年才知道,從中華商場搬運出的,是每一個人對它的獨有回憶,那一身斑駁、那一臉灰槁,正是青春側影。
還在上班時,我每天都會經過中華路,佇立路口,陡覺「滄海桑田」不是隨意說說。二十年來,增加捷運,移除天橋;馬路拓寬,是沒收了鐵路、圓環,以及坐落路上、巍巍峨峨的中華商場。
瀏覽長輩分享,過去記憶如景片一一浮現,每一處、每一個時間,都是新與舊的交界,回望時它們依稀都在。一場魔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