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語教學互相干擾 增加學童壓力 壓縮國語數學主要科目時數 反害了學生 不能草率為之
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系主任陳錦芬日前發表「英語教育對小一中文能力影響」研究成果,指出小一開始學英語的成效,比小三開始學要好,而且不會影響中文的學習能力,言下之意似乎是小學生學習英語愈早愈好,筆者對此有不同看法。
就算小一開始學英語不會影響學生注音符號的拼讀能力、國語文的閱讀及簡易寫作能力,但筆者就對國小校務運作、學童學習狀況和對英語教學研究的認識,並不表示英語教學非從小一開始不可。
首先,小一開始上英語課所產生的第一個問題是,小一生必須同時學習注音符號、鄉土語言和英語,三種不同的語言系統和符號,不但彼此會相互干擾、混淆,而且會產生很大的學習壓力,明顯違反教改「減輕學生負擔」的目標。
其次,從小一開始學習英語排斥國語、數學課的時數,破壞課程的既有架構。近年來教育專家、老師都大聲疾呼搶救學生的「國語程度」和「數學能力」,最大的原因是這兩科的時數嚴重縮水,增加英語教學是因素之一。
而且,原先課程結構並沒有納入英語教學,如今各縣市政府為了「輸人不輸陣」,不管師資培育、課程結構與教學時間等問題,紛紛將英語教學從教育部規定的小三開始,提前到小一,固然滿足縣市首長和家長的虛榮心,卻造成學生的惶恐,及日益嚴重的語文學習雙峰現象。
最後,英語教學不純然是教育問題,還存在政治和社會問題。目前國內英語教學時間「一國多制」,造成較晚開始學習地區家長和學生的不安,存有「相對被剝奪」感覺,也造成在不同縣市轉學的問題,相當不妥,建議教育主管當局在討論何時才是開始教英語最佳時機前,應該對基礎義務教育作統一規範。
英語教學真的愈早愈好?是造福學生,還是禍害學生?筆者身處教育現場,感受到提早英語教學會增加學生學習壓力、破壞課程結構,並造成英語學習的雙峰現象等,而且學好英語,也並不表示就具備國際競爭力,所以認為,真的要提早教學,至少也要到小二,建議教育學者和家長要深入探討利弊得失,不能草率為之。
异秈(台北市/教育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