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養生學發展到東晉,已經比較成熟,並包含在儒、道、釋三教的文化體系之中。
葛洪是道教的養生家,由於道教重生惡死,以延年益壽作為修煉的目標之一,因此養生學就更為發達。
葛洪養生的原則,是不傷不損。他在《抱朴子內篇》一書裡,列舉出十多項傷損之事。其中包括:用腦過度、體力消耗過度、情緒調節失常、過喜過悲、生活沒規律、飲食不節等等。
怎樣才能避免傷損呢?葛洪又列舉出許多飲食起居的注意事項,其中包括: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及聽;目不久視;坐不及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過勞過逸;不宜大汗淋漓;不宜多睡;不冒大寒大熱、大風大霧;不偏食五味;不眠中露肩等。
除此之外,葛洪還特別強調精神的調養。他提出「無憂者壽」的格言,告誡人們把世事看得淡一些,不要陷入名利色情的煩惱之中,對社會世俗的矛盾採取超然的態度。
現代心理學證明,人的情緒確實對人身健康影響甚大,所以養生學特別強調人的心理衛生,要求人們保持坦蕩樂觀的情緒。
葛洪總結說:「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起,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閉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興奪之要。」
這就是說,道教養生首先要注意飲食起居的生活規律,還要用導引術(相當於現在的柔軟體操或氣功中的所謂動功)來調利筋骨,修習道教氣功(吞吐之術),加之服食保健養生的滋補藥品和注意生理衛生,就能取得延年益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