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探源》多偶婚制問題多多

◎姚儀敏 |2008.01.24
827觀看次
字級

宋人羅燁的《醉翁談錄》書中有則故事說楊郎中的妻子性好嫉妒,家裡的婢妾都不敢接近楊郎中。一天,楊郎中拿起了《毛詩 ‧周南》故意誇說:「這一篇是講后妃不嫉妒的美德」、「這一篇宣揚后妃怎樣對待婢妾,所以子孫滿堂。」又說:「不嫉忌,男尊女卑的秩序才會端正。」

郎中的妻子聽到丈夫這些話無一不在諷刺自己,於是便問丈夫讀的是什麼書?郎中告訴她是《毛詩》!妻子又問:「這些詩是誰作的?」郎中說:「周公。」趙氏冷笑說:「怪不得,周公是男子,所以這麼寫;如果換作是周婆,肯定不會這樣說!」

後來人們常把這段故事當作笑料,用來嘲笑那些嫉妒成性、不准丈夫買妾的女子。其實楊郎中夫人說的是至理名言,它觸及了婚姻的真正本質:古來男人利用所掌握的權力,為社會訂定了雙重的道德規範,男人可以同時佔有許多女人,女人卻只能擁有一個丈夫,即使不必然「從一而終」,也得等到自己被休或者丈夫死後才能再嫁;像這樣極為明顯的不平等,由於在父系社會中盛行,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當然也有一些女人自己無子,又怕擔負妒婦的名聲,名為替老公覓妾,實則找些粗蠢不堪的丫環強迫老公敘人倫之禮,以杜眾人之口,這些做老公的,其實是有苦說不出的。

婚姻不是個人的事,而是人對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而是雙方面的事;所以當事者除了考慮本身的需要之外,還得兼顧配偶、子女以及自己的行為將帶給所有相關者的影響,唯有夫妻彼此尊重,心思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是可長可久的相處之道。

而當女人必須依附於男人,命運也取決於丈夫的時候,妻與妾、妾與妻之間為奪寵而明爭暗鬥是不可避免的,嫉妒不一定源出於愛情,嫉妒往往是基於保護或爭取自身的利益,過去因嫉妒而造成的婚姻悲劇史不絕書,這是周代男性多偶婚制留給我們深思的地方;反之,目前開放的社會給婚姻帶來的有益改變,應該涵括更公開而廣泛的承認夫妻平等對待的需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