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謹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酘酘位冠群臣。《史記‧司馬遷》
西漢高祖劉邦從沛、豐鄉間一個小小的泗水庭長從而建立西漢江山,史稱的漢初三傑中,有「運籌於惟幄之間、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其中對劉邦影響最大,一生忠貞不渝,數度挽劉邦於絕境的首推名相酖酖蕭何。,
蕭何和劉邦是患難貧賤之交,他與劉邦都是沛縣人,與漢高祖劉邦同鄉。他年輕時,因為精通文書法令,所以在沛縣地方基層任職。蕭何對劉邦的器宇大度一向非常欣賞,事事袒護他,「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史記‧蕭相國世家》)。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二○九年)秋,陳勝、吳廣起義,南郡諸縣紛紛響應,沛縣縣令也組織武裝響應,蕭何、曹參原建議沛縣縣令,和已受到一批青少年擁戴的劉邦結合,不料縣令因害怕而反悔。危急之中,蕭何、曹參越牆而去襄助劉邦,殺了沛縣縣令,成功的利用沛縣人民的力量,擁護劉邦為沛縣武裝起義的首領,號沛公。這時,蕭何助劉邦開始了西漢史上重要的一頁。
著名的楚漢相爭伊始,項羽不但驍勇善戰,且兵力是劉邦的四倍,仗勢「封」劉邦為漢中王,劉邦不甘,本欲與之交戰,蕭何等諸將勸劉邦暫居漢中、再以巴蜀平定三秦。
漢高祖二年(西元前二○五年)劉邦揮軍東向討伐項羽,蕭何在作戰期間發揮了最大的助力與安定力量。
他固守關中,兢兢業業經營經濟、建設,前線所需之軍糧、武器等,無不彈精竭慮以給不足,「發蜀、漢米萬船而給助軍糧、收其精銳以補傷疾」,不但讓劉邦在戰備軍事上無後顧之憂,在關中巴蜀也先後頒佈了許多強國富民的良好政策。
楚漢相拒五年,漢王難免失軍亡眾,蕭何在關中遣軍補齊亡失,數萬軍眾召之即來,楚漢在榮陽對踞多年,漢軍兵糧充足,「足食足兵」之下,漢軍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可說多因蕭何身居幕後立下的不朽之功。
蕭何在楚漢戰爭中的另一功勞,是有名的「月下追韓信」。
韓信少時寒微,曾「受辱胯下,乞食漂母」,旁人鄙夷不恥之際投靠項羽、項梁,復不受重用,背楚投漢後為蕭何所賞識,一段時日韓信又深覺屈才不受重視,遂從漢營出逃,蕭何聞之未及與劉邦商量,連夜追趕韓信,幾天幾夜方歸,並拜為大將軍。
韓信果然不負所托,知名的「明燒棧道,暗度陳倉」之役後,以「十面埋伏」之計,項羽被逼自刎烏江,劉邦終於得以平定三秦統一了天下。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始薦韓信為大將軍,最終又在劉邦消滅異性王鬥爭中,助呂后設計處死韓信(《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無怪乎劉邦稱帝論功行賞,蕭何要首推第一了。
漢惠帝二年(西元前一九三年)蕭何病篤,臨終漢惠帝來探望,問他:「君百年以後,誰可代君?」蕭何「不抱成見、不泄私憤」,主動推荐當初因爭功而有心結的曹參,表示若用曹參「死不恨矣」。
曹參亦不負所望的「蕭規曹隨」,繼續採用蕭何當初所規畫的緩民措施,漢朝國力因而日益強盛。
蕭何一生忠於劉邦、盡忠漢朝,兩千多年來為後代留下無數美談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