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大、榮總、長庚、中山與成大等大型醫療院所,在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體系下成立「喜博樂促進會」,將透過全台十四個據點,積極走入社區,希望能使國人正確認識憂鬱症,將憂鬱症去污名化,並改善治療環境。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憂鬱症和癌症、愛滋病列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健康三大殺手,可是國內對憂鬱症仍有誤解,使得問題日益嚴重,更難獲得適當防治,「喜博樂促進會」的成立應對憂鬱症防治有幫助,不過筆者以為,憂鬱症去污名化雖重要,但民眾如何面對憂鬱並與憂鬱做朋友,更為重要。
名作家蔣勳教授曾在演講時特別指出,國內自殺率遽增有文化的因素,值得國人省思。他認為,國內的教育讓學生從小就建立了「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牢不可破觀念。
換言之,社會對成功太過推崇,卻對失敗難以寬容,也對成功與失敗的看法過於簡化,使得國人接受失敗的能力愈來愈弱,憂鬱症患者也就愈來愈多,由於憂鬱症患者常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導致以自殺逃脫難以承受的痛苦。
蔣教授並引用生物學家的「生命要存活,要感謝有痛的感覺」觀點,認為一個健全發展的社會,絕不會忽視或貶低「失敗」的價值,因為唯有接受失敗,才有真正的成功;同樣地,唯有勇敢面對憂鬱,與憂鬱做朋友,了解憂鬱的原因,才能超越憂鬱;他結論指出,一個人若能不執著表面的成敗,盡本分做自己,社會也能寬容對待失敗者,憂鬱必將離我們遠去。
筆者進一步認為,超越憂鬱最重要的是培養積極正面思考的能力,常言說「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因此「常思一二,忘卻八九」,就是積極正面思考的能力。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絕大部分,活著雖痛苦,但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快樂、欣慰的事,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不如意打倒,而陷入憂鬱。
如果我們常感覺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很可能是心太空虛、視野太狹小,如果有積極正面思考的能力,自然對人生和生命的意義,就會有不同的省思、體悟,不論過什麼生活,就會快樂而有意義。
人的可塑性很強,生命中沒有絕對,任何事都有可能轉圜,不要預設立場,只要真正能認識、了解自己,培養積極正面思考的能力,就能超越憂鬱、常懷喜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