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的這個學期,經過不少次的形成性與診斷性評量,許多老師都表示,孩子的學習成效明顯比「疫情前」落後許多。不但許多基本能力都下降了,專注力也不如以往,甚至從小一開始,都有不如上一屆表現的慨嘆。圖/123RF
文/林彥佑
剛結束的這個學期,經過不少次的形成性與診斷性評量,許多老師都表示,孩子的學習成效明顯比「疫情前」落後許多。不但許多基本能力都下降了,專注力也不如以往,甚至從小一開始,都有不如上一屆表現的慨嘆。
我初步詢問了幾位家長,也確實發現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表現,比起之前皆有待加強。
如果把這個現象再往前推估,也算是某個程度上的「夏日學習失落」(summer learning loss),而再往前,便是五、六月時因為疫情停課;儘管已透過線上學習盡量弭平學習落差,然而,這樣的學習模式畢竟正在起步,也確實有許多可再精進的地方。當務之急,除了持續加強線上學習的「教」與「學」之外,更要彌補落後的課程。
這樣的現象,也讓身為師長的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思考所謂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牽涉到學生自主、自發、自律,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倘若突然間就要孩子自主上線、準時參與課堂、自動完成作業並繳交,可能無法馬上達到預期的目標。也因此,這陣子的自主學習、線上學習,確實是一個學習成敗的重要關鍵(Learning key points)。
以自身為例,由於擔心學習成效不彰,我保留了暑期前一個學期的課本、習作等,也下載了各式的電子資源,只要遇到與目前課程有關或是有連貫性的,便可以用來加以補充,甚至當做正式的課程。家長方面,我也會提供許多出版社或公民營教育單位製作的線上或實體資源,讓父母親加以運用,以利親子共學,達到學習補強的效果。
如果父母親工作忙碌的話,也可以請哥哥姐姐協助指導弟弟妹妹,不但可以提升彼此的信心,也符合教育學所謂的,「教會」比「學會」更具意義。當然,如果爸媽行有餘力,也可以多詢問子女的課業或是和導師聯絡,表達關愛之情;如果在學校,則可以透過「小老師制度」,初步解決同儕的課業問題,也可藉此提升小老師的信心。
我除了告知父母孩子的考試成績與學習態度之外,也會告訴他們,現在是「過程、態度」重於「結果、分數」的時代;同時提供家長關於「考點」的概念,協助他們適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盲點。
例如幾何、方程式、字詞、篇章、聆聽等,家長便可針對較弱的向度,上網尋找有效的學習策略。如果「篇章」的「直接推論」理解較弱,則可加強文章的閱讀與理解;如果是英文的「聆聽」較弱,則可密集播放兒童英語會話。與其跟家長說「孩子的語文能力不好」,不如跟具體說明「孩子語文的哪個面向表現不好」。
其實,家長也必須明瞭孩子究竟是哪個學習節點出問題。從課程學習的角度來看,有的具有邏輯順序性,有些是獨立成篇,若是前者,家長需要從頭把觀念向孩子解釋清楚,以免一開始觀念不懂,影響到後續的學習;若是後者則可以單獨學習,較不影響學習成效。
從這學期所得到的非正式研究中,初步反映了學生在自學、假期過後的學習失落。然而,「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要老師和家長能及時給予補救,相信孩子仍能迎頭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