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甜甜,好過年

文/敖古仁 |2022.01.27
696觀看次
字級

文/敖古仁

跨完新曆年,已能嗅出冷空氣中漸層而出的甜膩。如蛇吐信,我舌尖的受體細胞不斷接收飄浮在大氣中的甜食分子,那是象徵飽食後幸福的氣味,由舌過喉入胃沁心,在舊曆年假中堵到最高潮,再分由肚腸反芻,經肺過鼻,返回一樣甘甜的太虛中。

那樣甜蜜的記憶源自於童年,先從舊曆年前採辦的年貨中開始,再由竹蒸籠中不斷蒸騰逸散而出的霧氣來接棒,因此達到最奇幻的穿越效果。高溫的水氣,混合竹器本身,和內裡的年糕的蔗糖味,變成一種很難描述,嶄新的甜氣。簡單地說,就是「年味」。

對於當時年幼的我來說,製做年糕就像似一個術士或女巫煉丹熬藥的魔法。我立在廚房的一角,像是魔法師的小小助理,或觀察或親身參與,其中每一個醞釀、變幻,和成型的過程。

或許吧,所有的塑膠水桶都應該是藍色,雨過天青的藍,因為所有的魔法就是由廚房的藍水桶來啟動。

時程,大概始於除夕前幾天某個傍晚吧。魔術師,一定得由母親來扮演,父親和兄姊們因為工作或上學的理由都不曾參與,我則是因為那時還未入學,也不上幼稚園,所以可以跟前跟後,當個小小助理。道原料,當然是糯米,至於是用尖糯米,還是圓糯米,要不要調配在來米或蓬來米,那時母親應該提過,不過我從沒用心記憶;當然,紅蔗糖也是主角,但是要晚一點才出場,至於舞台的主場景當然是家裡的廚房。現在回想,人生最重要的魔法不都是發生在臥室和廚房嗎?

母親,把已經淘洗過的白米裝進水桶裡,浸水,過夜,隔天一早瀝去浮在白米上頭多餘的水分後,提起水桶走到巷子口某戶專門幫人「挨米」(磨米)的民家。從磨米機上方的漏斗倒進我們家的白米,電動馬達一轉動,不到幾分鐘的時間,一粒粒的白米瞬間便碾磨成雪白的米漿,從出漿口汩汩流進母親事先準備好的棉布袋裡。米漿的白,是我那時見過最純潔的顏色,比洗衣粉的泡泡還白,所以印象十分深刻。

母親紮好棉布袋口,裝進原先的水桶,提回家裡的廚房,將裝有米漿的布袋抬上「椅板仔」(長條凳),隔著紗布,用一年只使用那麼一次的大石頭來壓著,直到脫去米漿中多餘的水分,變成「粿粞」後,拌入事先準備好,適當比例的紅糖水,入模,模底預鋪一層透明的,已經抹油的「年糕紙」。如此,金黃米漿已經準備好,可以置入竹蒸籠繼續下一個製程。

蒸籠底預鋪一層,一路攀上蓋口處的薄棉布,邊緣處直插一根小竹管,如此布置好的蒸籠擺到「大鼎」的上方,鼎內置水,溫火,等水沸騰,變成高溫的水蒸氣,慢慢蒸熟竹籠裡的年糕。其間,年糕快要蒸熟前,母親會掀開籠蓋,將筷子插進年糕裡,試試年糕蒸熟的程度。那時立在一旁的我,看見掀蓋的動作,以及隨之而起,四下竄升的水氣,總會聯想到電視裡的金光布袋戲或是魔術表演節目裡施放的乾冰。

真地,誰能說,蒸煮年糕的過程不是一場金光閃閃的魔法呢?淘洗前的糯米,有種粉粉的觸感,一粒粒,浸水後,邊緣處便會生成一圈半透光的晶瑩層;磨成米漿後,原先的固形已經蛻變成濃稠的流體;經過加熱,蒸熟,放涼,又再變回原先固體的形狀。不必冷藏,室溫下久藏也不會腐壞;放得更久一些,還會變硬,很硬,像似曾經壓在它的上頭,米漿時期的大石頭。那時的我們,常笑說,可以拿年糕當錘子,用來釘鐵釘。難怪,在有關年糕的起源的文本裡就有個說法,年糕原本就是用來墊在城牆底下的礎石。

「究竟,年糕可以放多久還不會腐壞呢?」那時的我們常常這麼問。

母親削去年糕上的霉層後這麼回答:「至少可以到端午」,她想了一會兒又接著說,「好像,聽說,家鄉,有人到了中秋還有年糕沒吃完的事情。」

不過,那時的我們在過年時都不愛吃年糕,所以才會放到過完年,寒假結束,開始上課時都還有沒吃完的年糕。為什麼呢?過年時傳統的甜食,像是寸棗、冬瓜條、米、生仁、南棗糕、綠豆糕、娃娃酥等等,糖果餅乾那麼多,伸手往綜合果盤隨意一撈,還有金幣或是元寶巧克力,每樣零嘴都是甜,很甜,各式口味的甜,誰還會在意只有單純的蔗糖甜味的年糕呢?

更何況,年糕本是每年過年必備,慣了,自然失去嘗新的樂趣,自然淪為過年的背景之一。只是,過年時少了那一味的甜,就像長輩不發壓歲錢,不給紅包,不像過年了。所以,要我說,如果要找一種代表舊曆年的甜食,年糕是唯一首選。

年糕,慣稱「甜粿」,所以那時的長輩常說:「食甜甜,好過年。」過年,就要紅,就是甜。也因此,從隆冬過渡到百花綻放前的這一段時間,初春,給我的聯想就是一個「甜」字,也是來年富足的希望。

白米,有淡淡的香氣,本來無味,加了糖之後,顏色由白轉黃,味道變甜。米粒,本是卵圓的固形,磨成米漿,轉成流體,經過入模、可以蒸煮成各種口味的甜粿。金黃色的甜粿,切片,單煎或是裹麵粉加蛋汁來油炸,外酥內軟,剛上桌時內心滾燙,得小心不要燒嘴傷喉;最終吃下肚,經過種種複雜的消化過程,留下滋養身體的養分,其餘,排泄體外,還諸大地。這全部的過程,豈不是一場神奇的魔法。所以,莊子說,「道」無所不在,「在屎溺」。

套句前些日子傳來的的流行語,細細品味甜粿的製程和滋味,像極了不僅是愛情,更像似「家」的感覺。只是,母親的健康敗壞後,家裡已經不再自製甜粿,改成採買大賣場的制式年糕來應景,從此過年的氣氛就像竹蒸籠上的蒸氣,愈來愈淡了。但是,舊曆年歡樂的記憶,凡走過必留足跡,仍存雲端的硬碟裡,永不磨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