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日前預測今年可能爆發腸病毒大流行,高雄長庚醫院黃高彬醫師「適時」提出「腸病毒七成看錯科」的言論,引發台灣耳鼻喉科學會強烈反彈,且強調保留法律追訴權。
究竟腸病毒要看那一科,雙方各自認為有能力,但誰才是第一線、第二線?民眾恐怕是霧煞煞。
近幾年腸病毒肆虐,儼然成了嬰幼兒的夢魘,不論大型醫院或基層診所,縱然非小兒專科醫生,多少也接觸過此類病例,對症狀與病程應該不會陌生,在處置上也有了一些經驗,加上媒體對腸病毒的報導,民眾對這個疾病也有一些概念,醫病雙方的了解,都有助於避免發生延醫或誤診的憾事。
醫療首重正確的診斷,醫師除了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更需要「視病猶親」的用心。筆者觀察發現,小兒科醫師「聽聲觀色」只是起碼條件,面對不擅(會)表達、只會哭鬧掙扎的小小病人,耐心與愛心特別重要;何況,門診醫師若有病人看不完的時間壓力,是要草草了事或鍥而不捨的奮戰到底,存乎一心,考驗著醫德。
耳鼻喉科是當今最熱門科別之一,季節交替時坊間診所人滿為患,幾乎已成「感冒科」的代名詞,診治感冒看似雕蟲小技,但病例多了,累積了經驗,如果能再多一分警覺,從中發現不尋常病徵,進而判斷其嚴重性,當能在治療上搶得先機。
持平而論,黃高彬醫師站在一個腸病毒重症審查委員的立場,以保障民眾健康為考量,言論無可厚非,問題是他太過「直率」,明指耳鼻喉科,針對性太強,加上出生率下降與健保制度的衝擊,難免引來「搶病人」之譏,甚或「攻擊」的批判。
醫療是高度專業,醫師是極優秀人才,要正面競爭或惡性鬥爭攸關未來醫療發展,尤其,面對來勢洶洶的腸病毒,小兒科和耳鼻喉科醫師更要發揮智慧,放棄充滿本位主義的「科別之爭」,齊力對抗腸病毒,才是病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