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下午,與同仁們聊到兒時回憶,某位同仁說:從她三歲大有
記憶以來,煮飯、掃地、收拾、清潔、帶孩子……等所有家事,都是爸爸的責任。離家後最深的思念。
大家都很好奇她是否在單親家庭長大,可是答案顛覆大家的思考,他們一家五口和睦融融,由於媽媽患有小兒麻痺,行動不大方便,在生活上處處受阻礙,因此,所有的家中大小事都由父親代勞。
他的父親還說:「每次從員林到彰化打預防針的公車上,只見一位爸爸兩手各牽著兩位小男生,背上還背著一個小女嬰;當他很熟練的幫小嬰兒換尿布時,總會聽到旁邊的婦女嘖嘖稱奇,直說要回家說給丈夫聽。」這位同仁還說,原本爸爸白天做生意,晚上回家幫媽媽做裁縫,後來景氣好,家裡的生意不錯,爸爸索性擔負起煮飯給店裡所有人吃的責任。同仁還說:「從小,媽媽煮飯的次數屈指可數,倒是爸爸的飯菜香,總是她離家後最深的思念。」
想想,在三十年前,不了解的外人,看到這樣的父親,可能會開始交頭接耳、負面揣測,單親、失業、沒成就…等答案都可能被列為參考,他的父親願意犧牲自己,為母親的成就一起努力,實在是難人可貴。慶幸的是,由於社會的轉型,二十世紀以來,許多小家庭已經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甚至很多知名的人,都曾經有過在家帶孩子的經驗。最經典的實例就是享譽世界的知名導演李安,他從紐約大學電影系畢業後沒戲可拍,就賦閒在家當起「家庭主夫」,而且一等就是六年。
並非人人都是李安
這樣的生活,讓李安對中國傳統的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後來他的代表作《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中,都有父親角色及飲食文化的影子,接下來的劇作還陸續獲得世界大獎,幾年在家生活,也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當然,不是人人都是李安。但現今社會上,許多「新好爸爸」漸漸被凸顯出來,即時白天在外工作,回到家仍願意分擔家務,洗衣、打掃,甚至為孩子泡奶、換尿布、說故事、接送,所做的一切,一點都不比媽媽馬虎。
更值得讚賞的是,在我所演說的許多場親職教育座談會中,看到零星幾位爸爸在底下專注聆聽,其用功的眼神甚至比媽媽還更認真,我更期待,這樣的風氣能延伸到所有的家庭中。
育兒的聰明選擇
在國外,由於福利制度的健全,他們對家庭主夫的接受度高,許多企業甚至還鼓勵爸爸回家帶小孩,或主動提供陪產假、留職停薪等方式,這除了是國外對學齡前教育的重視,也可以看出他們對家庭及教育觀念的重視,可不像我們的傳統印象那樣「放任不拘」。
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父親一職對孩子的性別角色、道德、成就、智力,以及社會能力、心理調適的發展上,都有很深遠的影響,其重要性是他人無法取代的。而且,新世代父親常以同輩的心態與孩子溝通,不再要求孩子言聽計從,無形中也建立孩子尊重他人的良好觀念。親愛的父親大人們,在育兒的路上,您也可以有更聰明的選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