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滌姬
清朝孫衣言〈卓敬祠門聯〉:
生有神靈,鄉里猶傳騎虎異;
沒垂天壤,權謀翻恨徙燕書。
以「騎虎」和「徙燕」二事聞名的卓敬,明朝人,字惟恭。他孝悌友愛,喜愛學習,舉凡天官、輿地、律歷、兵刑諸家,無不博究。
《忠貞錄‧卷二》記載,卓敬十五歲時,讀書寶香山中。風雨夜歸,迷失路徑,遙見火光閃爍,走近聽聞朗朗書聲,便前去扣門。童子開門,延請入內。卓敬抬頭,看到門匾寫著「體玄院」。
進入屋內,有一老翁坐於燈下,卓敬向前作揖。
老翁說:「深山遇暴風雨,郎君必定飽受驚嚇。現已入夜,不如在此休息,天明再走。」
卓敬回答:「您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我每日晨昏定省,如果不早些回去,深恐雙親擔憂。我不怕雨夜山路泥濘,只希望有燭火照明,讓我能找到回家的路。」
老翁說:「山上沒有蠟燭,只有枯葉。而且你的衣服也都溼了,不如先把衣服烘乾,再計畫回家的事情。」
卓敬將溼衣脫下,交給童子時,向童子詢問老翁的名諱。
童子說:「先生不想讓人知道他的名字,自稱逍遙翁。」
卓敬心想,應該是一位山中隱士。就問老翁:「我家常在山中往來行走,從未聽過體玄院,也沒聽過逍遙翁,能多了解一些您的事情嗎?」
老翁說:「我家世代行醫,因為避難來到這裡,很快就要回歸故里了。其他也沒什麼好說的。」
不久衣服烘乾了。卓敬懇請還家。老翁說:「郎君既然不肯留下過夜,我有一頭牛可以借給你,應該可以省你一些麻煩。」
卓敬騎上牛隻,再三道謝後離開。一出樹林,這頭牛就用飛禽一般的速度狂奔,卓敬完全無法控制,但還是安穩的坐著,沒有被摔下來。很快他就遙見家門,坐在牛背上呼叫家人開門。
家人拿著火把,打算將牛牽進來,這時牛隻忽然抖擻咆哮,化成一頭黑虎離開。看到的人都非常震驚。等到天明,卓敬和家人前去尋找體玄院,遍尋不著。後來看到一座古廟,像是雨夜所經過的地方,再循路回家,看到路上虎跡歷歷,還沒有被風雨完全沖刷掉。
據《明史‧卷一四一》記載,卓敬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榜眼。當時國家制度還未完備,諸王的服飾、車隊等配備跟天子相當。卓敬提出在服儀上要分出尊卑來。這項提議,受到皇帝的讚賞與重視。
太祖逝世,遺詔由皇太孫建文帝繼位。
卓敬呈上密奏,請建文帝關注燕王動態,並建議將燕王徙封南昌。但沒有被皇帝接受。後來燕王舉兵發動「靖難」,攻入京城,自立為帝,史稱明成祖。
成祖進城當天,許多官員前往迎接,表明歸順之意。但卓敬卻嚴禁家人出門。成祖令人逮捕卓敬,當眾責罵卓敬建議「徙燕」,是在離間骨肉。
卓敬厲聲高呼:「惜先帝不用敬言!」這話惹怒了成祖,但成祖惜才,還是想招降他。卓敬表明只想見故君於地下,選擇慷慨赴義。成祖嘆息說:「國家養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
卓敬的作品,落落有氣格,如〈栽梅〉:
風流東閣題詩客,
瀟灑西湖處士家;
雪冷江深無夢到,
自鋤明月種梅花。
詩中道出他似明月般峭拔的風骨,如梅花百折不屈的性格。其人雖殁,「自鋤明月種梅花」的磊落與幽香,仍在青史中餘韻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