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為建功神社改建,為市府指定歷史建築。圖/王岫
文/王岫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簡稱「藝教館」),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台北當代分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教育電台等,為南海學園四大社教機構。這座有噴水庭園、迴廊式二樓,後面還連接著一個小天壇式中國建築的藝教館,其前身今世,頗為複雜。
此館舍原址是日據時期的建功神社。一九一一年三月開始,當時台灣總督府透過陸軍大臣請示天皇:「是否能將開拓台灣有功的台籍死難者牌位,迎入在東京的靖國神社內合祀?」天皇沒有答應。一九二六年,台灣神社宮司山口透建議總督府不如自行在台灣建立神社,總督府乃於一九二八年,在台北植物園、今南海學園內建立了一座供奉日本領台以來對台灣有貢獻人物之神社,名為建功神舍;不分台、日,總共合祀一萬五千六百九十一位因公殉難者,其中台人有三千五百三十人。
建功神社為當時著名建築家井手熏所設計。主結構採日本式,為迎合殖民地風情民俗,外觀則融和漢、洋風格,成為混合建築樣式,如圓頂設計及中國牌坊式鳥居等,都是日本傳統神社之前所未見,因此飽受日本內地批評。但井手熏表示,當時日本不是走向西化或除舊變新嗎?為何神社風格不能改變?
此一特殊風格的建功神社,於台灣光復後被國民政府改建。一九四五年,參道大門、鳥居及兩側石燈籠皆拆除,留下歐式庭園及西洋圓頂主體建築(唯圓頂式屋頂更改為覆黃瓦的圓形攢尖頂),及迴廊、欄杆及池塘、小橋等。內部建築則大量變化,顏色塗白抹紅,屋頂也畫了一個大型國民黨黨徽,牆壁並有諸多梅花圖案。
此建築最初作為國語推行委員會的辦公處,作家林良曾在這裡上班過。一九五四年,教育部籌建南海學園,此地改為來台復館的國立中央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在此三十二年,後以典藏空間不足,於一九八六年遷建新館於中山南路,所留空間,於次年交由隔鄰的國立教育資料館使用。
二○○二年,轉作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的臨時辦公場所,二○○六年交回教育資料館營運,整建後更名「南海書院」。
二○一一年,教育資料館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此地再交由同在南海學園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使用,成為其第二館舍。這幾年來,由於藝教館原館舍狹窄,此第二館舍經整修後,已掛牌成為藝教館主要館舍所在地。
這棟建築的源流已有近百年之久,唯因改動甚多,僅能於二○一三年六月,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而非古蹟。但一棟建築,歷經那麼多機構使用過,也確實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