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文化發展做見證?

于國華 |2007.12.29
725觀看次
字級

我們期待一個豐富美好、健康蓬勃的藝文環境。如果做為資訊交流和意見溝通的媒體平台持續萎縮,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終究貧血,難以活絡。

今年暖冬,台北白天氣溫常在二十度以上。台北的表演藝術,今年秋冬難得熱鬧,節目量質均佳;但媒體卻不能反應這番欣欣向榮,令文化界朋友感到寂寞。

2006年年底,《民生報》吹熄燈號,代表一段媒體與文化相扶相持的繁榮已成過去。《民生報》向來重視文化新聞,民國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每天提供兩個全版文化新聞,質量堪稱國內平面媒體之冠。同時期其他媒體如《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自由時報》等,都有穩定且大篇幅的文化新聞版面、配置專業藝文記者,提供讀者文化展演、文化政策等相關消息與評論。

那個時代,正是台灣文化發展最豐美的十多年;從政策到文化展演活動的蓬勃,加上豐富的報導和評論,構築一個文化盛世景象。雖然那些大量的媒體報導文章只有一天生命,次晨即被新的消息替換,但曾經走過必留下痕跡,如今回顧這些文字,台灣文化發展的歷程清晰可見。

以國家音樂廳和國家戲劇院(兩廳院)為例,在1987年落成後,成為國內表演藝術領域的文化指標;在媒體文化新聞版面充分的時代,兩廳院動靜觀瞻,任何演出插曲或政策調整都引起廣泛關注。

過去二十年間,僅《聯合報》和《民生報》就有近七千筆新聞,內容包含「兩廳院」三個關鍵字;其中至少八成直接與兩廳院的演出或爭議事件有關。回顧這五、六千則新聞,台灣二十年來表演藝術發展的脈絡歷歷在目,許多爭議事件當時只見冰山一角,例如兩廳院成立附屬團隊、節目自製比例、國際化或本土化、流行節目進入兩廳院等,都曾經引發爭議;但經過時間沈澱,如今更能理解全貌,看見衝突事件背後的根本原因究竟來自文化藝術見解不同、資源分配不均、文化政策偏頗,或文化主體性的認知搖擺。過去的爭議,反而成為如今面對紛爭、化解爭議的智慧與經驗。

文化的厚度來自歷史的累積,昨日之事正是明日之師。如今,文化政策飽受政治干擾而治絲益棼,諸多正在發生的議題早已遠離本質,政策決定與資源分配輕率妄為,台灣社會尚來不及回顧過去以尋找智慧和經驗,在比過去更需要媒體監督與紀錄的此刻,台灣文化新聞版面反而減少,內容更罕見政策探討與演展評論,只著重輕薄短小的資訊提供。如此媒體現象,著實令人為台灣的文化積累憂心。

最讓表演藝術工作者失落的,不是新聞見報的頻率減少,而是評論空間的貧瘠。目前只有「PAR表演藝術」等少數雜誌能容納完整的表演評論,這對於滋養台灣表演藝術生態健全成長,遠遠不夠。

目前台灣表演藝術陷入轉型困境,政府補助減少,團隊必須更積極開發票房;經濟不景氣又迫使團隊在追求創意、強調舞台呈現效果與提升藝術層次之間,產生難以兼顧的難題。例如,許多團隊在舞台上試驗各種劇場元素或多媒體手法,由於不夠熟練反而破綻處處。轉型實驗如果缺乏多元的評論,提供藝術家在實驗之後的深思反芻,創作難免迷失在實驗過程中,找不到特色、失去藝術自我,甚至流失觀眾。

我們期待一個豐富美好、健康蓬勃的藝文環境。除了政府的做為包括投資興建劇場、補助團隊、刺激民眾購票意願之外,更重要的是媒體不能缺席。如果做為資訊交流和意見溝通的媒體平台持續萎縮,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終究貧血,難以活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