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聲救苦】見證半個亞洲的觀音信仰 |2021.12.19 語音朗讀 1260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13世紀日本三十三間堂千手觀音坐像。圖/資料照片 文/本報綜合報導所謂「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覺有情。觀音菩薩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觀音菩薩功行圓滿,具足十方諸佛所有功德。據經典記載,觀音菩薩在久遠以前就已經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因大悲願力,「慈航倒駕」現菩薩相,來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早在古印度,觀音菩薩的信仰就十分流行。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迦畢試國,周四千餘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嶺……石室西二三里大山嶺上有觀自在菩薩像,有人至誠願見者,菩薩從其像中出妙色身,安慰行者。」觀音菩薩是慈悲的化身,大慈予人樂,大悲拔眾苦,在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當自然界的災變或人禍等不可抗拒的情況,觀音菩薩就成為人們信仰的依歸。觀音信仰從印度發源,遍及中亞阿富汗,南亞斯里蘭卡,東南亞地區,其影響更遠及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傳佛教流傳的國度,有著「大半個亞洲的信仰」之譽。如今,更隨著佛教廣泛弘傳而傳播到世界各地。 楊惠姍作品〈千手千眼觀音像〉,今供奉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圖/資料照片印度 南傳觀音信仰不僅在印度,即便是如今盛行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地區,千年前也有很多觀音聖像遺留至今。約在西元8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先傳至蘇門答臘及爪哇,再越海傳至柬埔寨。一些大乘佛教僧人,來自迦溼彌羅(又名罽賓,今克什米爾),至蘇門答臘及爪哇,那時是信奉大乘佛教的室利佛逝(Sri Vijaya)最盛時期,國勢強大,將佛教傳入馬來亞及泰南。至今發現許多金屬鑄造的觀音菩薩像,以及多種泥塑的佛像、菩薩像。觀音信仰傳入西藏,中間經過一段沉寂後,由於印度逐漸興起密教(西元7-11世紀),使原來的顯教觀音信仰也在佛教密教化的過程中,逐漸地演化成密教的觀音信仰體系。這種信仰形式又經西藏佛教信徒的進一步發揮,形成別具一格的藏傳佛教觀音信仰體系,並在整個藏傳佛教中占主導的地位,觀音菩薩因此成為藏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6世紀印度瓦拉納西淺黃色砂岩觀音菩薩頭像。圖/資料照片日韓 北傳觀音造像據考古資料顯示,日本在中國唐代之前就已有觀音存在。然而,在中日兩國都有宋代日本僧人惠鍔在五台山得觀音像欲攜回日本,結果被狂風巨浪阻在普陀山的事蹟,而有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的傳說。日僧惠鍔因此被尊為普陀山佛教的開山祖師,觀音在日本的傳播史也被中日一些人士認為始自於此。觀音崇拜在日本發展至今,已有很多寺院主供觀音菩薩。例如,櫪木中禪寺供奉千手觀音,東京淺草寺則有聖觀音,東京護國寺還供有如意輪觀音,東京品川寺則供奉水月觀音。除此之外,福井馬居寺供奉馬頭觀音,大阪四天王寺則供奉救世觀音,京都清水寺、觀音寺、醍醐寺分別供有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等。因此,觀音信仰可謂是遍布日本列島。據聞,無限慈悲化身的觀音菩薩,居住在海岸孤絕處並乘龍顯靈,因此韓國的觀音信仰大多形成於海邊或島嶼。自佛法傳入起,觀音菩薩即與韓國人民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在高麗王朝時期,觀音信仰更是達到高峰,這時期留下的觀音造像和繪畫作品最為豐富,藝術成就也最高。當然,若論觀音信仰之興盛,當屬中國漢傳佛教。自古即有「家家念彌陀,戶戶觀世音」之說,歷代觀音造像更是不勝枚舉。 高麗王朝時期銅鎏金觀音立像。圖/資料照片觀音菩薩獨特的信仰魅力從印度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傳播史,不難看出觀音信仰發展之快,流行之廣,信仰民眾之多,遠非其他大乘菩薩可比擬。同為大乘佛教宣揚救世思想的菩薩,為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甚至地藏菩薩,雖然在中國都曾經流行一時,且至今仍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保有各自的道場,但觀音菩薩卻以其獨特的信仰魅力,上至社會統治階層,下及民間平民百姓廣為流傳。觀音信仰源自印度,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救世思想廣泛流傳之後,觀音菩薩以救濟苦難眾生的面目出現,雖然隨著印度佛教的發展,佛教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弘傳重點,但菩薩的慈悲普度,憐憫眾生的救苦救難形象卻從未被淡化過。在佛教發展的各個時期,僧侶以慈悲的觀音菩薩形象,進一步發展完善的觀音信仰。 2~3世紀印度犍陀羅石雕觀音菩薩像。圖/網路慈悲利他的信仰典範觀音信仰在中國之所以能流行,其原因複雜而多樣。其中既有觀音信仰本身所蘊含的佛教義理,又有觀音菩薩的形象因素,還有其流傳的文化背景。首先,就信仰的教義而言,普為中土上層貴族階層和下層百姓所接受。觀音菩薩信仰在中國廣泛流傳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經由中土高度文明的文化傳統、創新改造而成。因此,觀音信仰一出現在中國之時,便立即在社會上蔓衍開來,成為印度佛教被中國信眾接受的典範。觀音信仰之所以能在中土流行,除其自身的佛學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與中華傳統文化有相似相通的契合之處。大慈大悲的實質內容表現為利他和平,這與中國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主張有異曲同工之處。就利他而言,這是大乘佛教有別於小乘佛教的特色,菩薩濟世思想的根本即是自利利他。觀音信仰在中土的弘揚除以上原因,更重要的還是觀音菩薩所體現的平等慈悲,這可以在儒家傳統文化中得到共鳴。觀音信仰有其佛教系統內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契合以儒家文化為主要支柱的傳統。因此,觀音菩薩逐漸成為佛教在中土最廣泛的信仰,甚至褪去佛學色彩,逐漸融入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大陸普陀山南海觀音觀音聖像。圖/資料照片 前一篇文章 新樣文殊菩薩 變相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文章 【彌陀聖誕】 念念彌陀 無量光、無量壽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魏碧糈 用茶講心教品德2025.11.0103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4【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2025.11.0205【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2025.11.0106【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62025.11.0207社論--做自己的數位主人2025.11.0208盧世祥 以金繕工藝圓滿人間愛2025.11.0109【看人間】老人應要活得快樂,而不是活得合理2025.11.0410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 我是佛思惟菩薩形像流變【自在無礙】思惟禪境 造像藝術【功德海】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