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嘗試在磁浮環境中,讓組織生長。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3D列印技術日益進步,使得生物列印獲得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希望把3D列印技術應用到器官移植領域,解決器官短缺的困境。
美國陸軍戰地醫生摩根(Andrew Morgan)曾目睹許多毀滅性傷害,他治療過肢體撕裂和破碎的士兵,患者的緩慢癒合和恢復過程,促使他開始思考,是否能透過創新的列印技術,製作新的組織,甚至完整器官,以取代受傷的部位。
摩根指出,若能移植由傷者自身細胞製成的組織,對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許多人即使幸運獲得供體器官移植,仍須依靠抗排斥藥物度過餘生,以遏制身體排斥這些外來器官。如果移植的新器官是以患者自己的細胞列印而成,應可大幅降低排斥風險。
摩根隨著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ISS),在外太空的低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一系列不尋常的實驗。他在國際太空站使用3D列印機器和生物墨水(bio-ink),創造出活性組織。摩根說:「印製的過程和在家裡使用3D印表機沒有什麼不同,把墨水匣放進去,列印之後讓培養物生長,然後加以分析。」
對於為何不在地表的實驗室進行研究,卻大費周章前往外太空,摩根解釋,進行生物列印需要使用生物墨水,它們通常由幹細胞和對應的營養液構成,能夠培養出特定細胞,列印不同的人體器官。
在列印過程中,生物墨水會附著在特殊的支架上,完成初步列印作業後再放置在生物反應器內,提供組織生長的良好環境。然而,過去的研究始終遇到一個瓶頸,生物列印技術無法培育合適的細胞,因為地球的重力會把細胞層「壓扁」,無法滿足立體列印的需求。
摩根指出,在太空環境中可以避免重力的影響,因此研究團隊先製造出微重力模擬器,透過資料分析推論,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國際太空站,非常適合建造生物列印實驗室。
許多生技公司正在研究不同的方法,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製造新組織。生物墨水公司Cellink的科技長雷德旺(Itedale Redwan)表示,他們已經生產出能移植回動物身上的組織,例如皮膚,預期在10到15年後能夠以這種方式列印出功能完整的組織和器官,並進行人體移植。
科學家指出,構建完整的器官,如肝臟和腎臟,是非常艱鉅的挑戰。這些器官包含多種細胞類型,且包含血管和神經網路。
雷德旺強調,3D列印器官有助在實驗室中模擬疾病、協助藥物研發,更可減少動物試驗的數量。
由於這些潛在的優點,摩根認為在太空中培育器官值得大舉投資。安裝在國際太空站的生物製造設施耗資700萬美元。為了降低成本,一些公司正在研發替代方案;俄羅斯醫療公司3D Bioprinting Solutions已開發一套系統,利用磁場使組織懸浮,模擬低重力環境,希望能夠培育出複雜、精細的器官。
生物列印設備公司NScrypt執行長邱奇(Ken Church)表示:「我的女兒只有一個肺,這是我研究組織工程的動力,我希望為我女兒和其他有需要的人製造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