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宜蘭報導】東北角沿線,從明代西班牙入三貂後,即在多族群融合中,寫下台灣對外歷史的起點;而這個歷史的門戶,以三貂角為起點,開闢了一條簡易古道,直到西元一七九六年,漳州人吳沙率眾墾丁移民入墾後,原住民與漢人首次在此接觸。
清代時任總兵的劉明燈,入宜蘭設廳時,沿古道入蘭陽平原,官方歷史從此展開。隨即在西元一八一二年八月清廷設置噶瑪蘭廳,正式設官治理。
為了讓這一條使用一百二十多年的淡蘭古道,在歷史洪流中呈現真相,由資深文史工作者吳智慶所規畫的「發現噶瑪蘭文史生態」活動,將於下月十三日,引領文史愛好者,從三貂向南,深入宜蘭縣境,探尋平埔族地區早期原住民三十六社的歷史。
山水文史協會負責人吳智慶說,台灣東北部的宜蘭縣,是一處以沖積散形成的三角洲平埔族居住區,早期整個蘭陽平原是原住民三十六社所在地,他們將盛開的紅花酖刺桐樹,取名為族群象徵的「噶瑪蘭」。吳智慶指出,從史前原住民的漁撈生活至四百年時,曾經被西班牙人打開通商門戶而占領短暫時間,後來經多次異族統治形成今天局面。
早在西元一七九六年,漳州人吳沙率眾墾丁移民至頭城時,由三貂社(現雙溪、貢寮地區)借重凱達格蘭族人引路,翻越草嶺進入宜蘭頭城開墾。吳智慶指出,當時漢人在該地築圍建城亙結保街,開烏石港道興建商街,推進至湯圍落庄,並在該處建第二根據地。
嘉慶三年吳沙病逝,西元一八一○年噶瑪蘭才畫入清朝版圖,並於十七年設廳建城,並於光緒元年更名「宜蘭」,至今仍保有歷史三級古蹟多處。其中淡蘭古道中的草嶺古道,至今仍是一條重要的健行路,其中以「虎」字碑最具知名。
此一活動吳智慶將引領民眾輕鬆認識三貂社的人文具點、澳底吳沙墓、新社蕃媽祖廟、憲禁古碑、沙那賽祖公祠等地,民眾可向山水人文學會報名。洽詢電話:(○二)二五八一二七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