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禪畫:魚行如魚,自然法爾。
.詩堂書法: 魚行如魚,鳥飛如鳥;高的山高,
低的山低;法住法位,塵塵三昧。
《碧巖錄》裡記載一句話,極簡,只用了六個字:
主山高,按山低。
傳統中國庭園或日本庭園建築設計,在園內的假山部分,常設置以主山,按山,及輔山三位。主山是園內的最高峰,將主山建在北方,坐北朝南,有「君位」之意,故謂之「主山」;而在它的南面,則闢築低矮的按山,以襯托主山之高、之要;另以輔山列次其左其右,輔助或相佐主山,有「臣位」之意,如此形成的主客排序,即是最典型的庭園假山的配置方式。
所謂「高的山高,低的山低」,自然而毫無造作,禪宗及佛教中也有同樣意思的「自然法爾」與之相應,意思是「自然如是」、「如是自然」,此間絕無高低顛倒、主次悖離的情形。
明惠禪師曾對著道場角落的一朵蓳花合掌流淚,弟子便問他何故,明惠禪師則說,這麼一朵小花生長在這不為人知的牆角,雖常被路過的人不小心踐踏著,卻不曾哀歎埋怨,且更加不屈且安靜地開放著。這種使盡全部生命活著下來的情形就是佛的境界,雖然形單影隻,柔弱區小,卻不在乎被忽視,只是熱衷於自己的生命,這確實是寶貴的佛,明惠禪師對弟子們的開示,寓意著凡事應「盡本分」的佛法精要。
王維的一首禪詩〈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似乎是明惠禪師蓳花故事的翻版。
芙蓉花開在人煙不到的澗水旁,開花時就盡情地開放著,凋謝時就盡情地凋謝著,年復一年,不曾改變,是花就忠實地扮演著花的角色,不羨慕松,也不妒嫉水,更何況松自己成就松的樣子,水自己成就水的樣子,各盡本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法爾自然」,也是惠明禪師口中盡本分的「佛的狀況」,一種寶貴的佛性的真實顯現。
日本著名的道元禪師有一句名言「竹的事情學習竹,松的事情學習松」,也是佛性真理的顯現,就如同禪的另一法語「魚行如魚,鳥飛如鳥」,自然法爾、法爾自然。法住法位,各盡本分,是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