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老舍貧困 逼成作家

孫士東 |2007.12.04
651觀看次
字級

人們都知道老舍是在倫敦居住五年,接觸英國文學後,才成為作家的,卻很少有人了解是異國生活的孤獨寂寞和貧困,才把這個中國年輕人逼上寫作道路的。

老舍的父親是旗軍,每月僅三兩老餉銀,全家人生活本已十分困窘。庚子之役,父親死於北京護城之戰,連這點兒收入都失去了,全家靠母親縫補漿洗的微薄收入而免於成為餓殍。

一九二二年老舍到燕京大學跟埃文斯學英文。此人是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校外考官,由他介紹,老舍被聘為東方學院教師,任職五年。因此,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歲的老舍來到倫敦。

老舍在東方學院任教,聘期五年,年薪僅二五○英鎊,而當時一般學生在英國的生活費用每年三○○英鎊。從如此低的工資中,老舍還要省出錢來寄回中國,贍養母親。當時的老舍是「一套青年洋服冬夏長年不換,屁股上磨得發亮,兩個袖頭發亮,胳膊肘上更是亮閃閃的,一年四季無論寒暑只此一套。」

老舍後來在〈我的創作經驗〉一文中承認:「二十五歲我到英國去。倘若我始終在國內,我不會成為小說家。到了英國,我就拚命地念小說,拿它作為學習英文的課本。念了一些後,我的手癢癢了。離開家鄉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過去幾年的生活經驗。為什麼不寫呢?在眾多作家中,他漸漸迷上了兩個人,『狄更斯的作品是我在那時候最愛讀的』,而康拉德,『他的結構方法迷住了我。』」

在倫敦的第二年,他用三便士一本的學生練習寫成了〈老張的哲學〉,取材於他在北京的小學教師草根群眾的政治社交活動。寫完後,許地山正在倫敦,許讀後哈哈大笑,大約沒想到這個談吐頗為機靈的青年的寫作也是那麼幽默。

老舍問他評價如何,他不置可否,代為寄到上海鄭振鐸主編的〈小說月報》處。兩三個月後小說就發表了。這幾乎是五四新文學的第一個有分量的長篇小說,雖然其中的誇張帶著過於明顯的狄更斯標記。一年後,老舍完成第二部長篇〈趙子曰〉。又一年後,完成了以倫敦華人生活為題材的〈二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