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舉辦「第四屆漢字文化節」,昨天特地來到芝山岩惠濟宮,進行「惜字敬天、古風體驗」活動,由老師講解敬字亭由來,解釋古早時代拾字人的工作,希望大家體會漢字之美及對文化的重視。
敬字亭的建造源自倉頡造字傳說,相傳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所以古人敬字惜書便造了敬字亭。
古蹟專家姚其中表示,其實敬字亭就是專門焚燒白紙黑字的焚化爐,以祭祀倉頡求取保佑功名、記帳、詩詞等文字書寫順利。
姚其中說,古人焚燒字紙,表示對文字的尊重,所以以前又有「拾字人」職業,專門沿街收集撿拾紙張,放入字紙簍,然後拿到敬字亭焚燒。現在雖然沒有這種習俗,不過紙類的資源回收,也是敬字的一種。
惠濟宮主委林金聰則說,目前敬字亭仍在使用,主要都是考季前考生拿著准考證影本來祈求金榜題名,而廟方會將准考證供奉在文昌帝君前,等到考完後一併拿到敬字亭焚燒。
目前分布台灣的敬字亭約百餘座,包括北縣板橋林本源園邸、泰山鄉明志書院、屏東六堆客家庄等都有;其中百年古蹟芝山岩惠濟宮的敬字亭供奉造字先師倉頡,格局完整,外觀設計彩繪圖案非常美麗。
相傳文字焚燒後會幻化成蝴蝶,化作語言傳遞給倉頡。昨天來自芝山國小的「天空4.5度四重奏」樂團則用梆子、銅鈴、木笛、古式大衛豎琴等樂器,搭配詩歌吟詠「火化成蝶」,歌詞中寫到「燃爐裡的赤焰,在熊熊火光中起飛,火化成蝶」,意境深遠,歌聲動人。
現場還有國父紀念館漢文班講師洪澤南吟唱「敬惜字紙」七絕,而書法家尹之維也示範難得的拓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