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雕藝術家】 都婉莉

文/記者劉雨絲、殷紅梅  |2021.11.28
1600觀看次
字級
葉雕,是一門傳統手工藝術,現年六十六歲、家住濟南的都婉莉把這門藝術給傳承了下來。銀杏、法桐、冬青等樹木的葉子,在都婉莉手中都「活」了起來,成為一件件藝術品。圖/新華社
都婉莉的葉雕作品。圖/新華社
葉雕,是一門傳統手工藝術,現年六十六歲、家住濟南的都婉莉把這門藝術給傳承了下來。銀杏、法桐、冬青等樹木的葉子,在都婉莉手中都「活」了起來,成為一件件藝術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雨絲、殷紅梅

葉雕,是一門傳統手工藝術,現年六十六歲、家住濟南的都婉莉把這門藝術給傳承了下來。銀杏、法桐、冬青等樹木的葉子,在都婉莉手中都「活」了起來,成為一件件藝術品。

日前,在濟南市中區一小區,都婉莉帶記者走進她的工作室。「葉雕作品不能見光,見光容易變色,保存時間不長。」說著,都老師在桌子後面拿出來用紙包著的葉雕作品。一片片樹葉上雕刻著不同的花紋圖案,讓本來掉落的葉子又通過另一種形式「活」了起來。

「小時候看我母親剪鞋頭花,自己就拿著樹葉剪著玩,那個時候我們都叫玩樹葉,剪完夾在本子裡面,比一比誰的好看。」都婉莉說,當自己再拿起剪刀和葉子的時候,就到了二○○○年。

參觀展覽勾起回憶

一次偶然機會,都婉莉看到葉雕展覽,勾起童年的記憶。想到自己曾經的「作品」存放好久還是綠色,這個展覽的作品卻是發黃的,為什麼?不久後,在母親住院陪床期間,她從路邊採集了葉子,用剪刀試著剪,第一片葉雕作品就是蝴蝶。

自此,葉雕成為都婉莉藝術生涯裡不能分割的一道風景,她視每一片葉子都是「寶貝」。

葉雕製作周期很長,都婉莉說,最長時間的一幅作品,雕刻這一步就用了十三個小時,「做葉雕要避光避風創作,還有後期的處理和保存,都特別重要。」

二○○八年北京奧運,都婉莉用一片指甲蓋大小的葉子雕刻出了奧運五環和「2008」字樣,受到國內外媒體的讚歎,這也是她最小的一幅作品。除此之外,都婉莉還有很多變色、拼色的葉雕作品,有的是葉子本身多色,有的是用幾片不同色彩的葉子拼成。

「碰到合適的樹葉很難,我現在不管是旅遊還是回家路上,都會找葉子。」都婉莉說,「在刻畫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葉脈和圖案的完整性,既不破壞葉子的結構,又能呈現出生動的圖案。相對來說,變色葉雕、拼色葉雕比較難製作。」

十幾年葉子仍是綠

刻畫好的作品還要經過刷防腐液和防水漆、避風避光等工序變成乾標本,自然壓乾能鎖住樹葉的水分和顏色,保存效果更佳。「我覺得想要保存樹葉的綠色是最難的,我現在塗的防腐液是自己配的。讓葉子不變黃,第一次成功的時候,我特別高興。」都婉莉自豪地說,「我的葉子十幾年了,還是綠色。」

「收徒難」這三個字是都婉莉提到最多的。二○一五年,葉雕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都婉莉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歡葉雕,可以傳承葉雕。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