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林立浩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1.
邁爾康.富比士(Malcolm Forbes)創辦《富比士》雜誌,擔任總編輯一職至逝世。該雜誌是美國最早的大型商業雜誌,為企業高層引導投資方向,提供商業機會,被譽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他說:
「如果能從失敗中學習,那麼失敗就是成功。」
2.
中國大陸作家劉依沛,現為國家級2級心理諮商師,著作《女人就是要有錢》一書深受歡迎,曾為節目主持人,專欄作家及演講代言,熱愛素食及簡單有機生活。她在《做自己,成為內心渴望成為的那個人》寫道:
「一個人能看到多遠,不是靠眼睛,而是『胸懷』。」
3.
南投慈善家「埔里阿嬤」陳綢,挺過上百次癌症化療,投入社會救助、拉拔迷途青少年,2011年獲頒三等景星勳章;謙稱沒念過書的她,11月初獲得暨南大學頒授名譽教育學博士,她自謙沒念書不敢居功。她說:
「生命是借咱利用的,還未斷氣都是咱們的,咱就好好的做事情!」
4.
陶勇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副主任,曾獲2020年大陸醫師協會中國醫師獎。回顧從醫20年,陶勇說行醫是場修行,這條路艱辛又漫長,但他願意幫助更多人。他在《目光》寫道:
「碰傷我的石頭,我沒有必要對它拳打腳踢,而是要搬開它,繼續前行。」
5.
李崇建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於體制外中學任教7年,創辦「千樹成林」、「快雪時晴」與「曙光千樹」創意作文。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在「長耳兔心靈維度」開辦工作坊。對於溝通他自有一套見解,他說:
「溝通包括聆聽、表達與好奇,而這些基礎是覺察,覺察自己的應對姿態、感受、觀點,甚至是自我。」
6.
心理分析師王勵新任職於某雜誌社。工作之餘喜愛寫作,筆調冷靜客觀,他將心理學和社交技能融為一體,分析了人們恐懼人際交往的原因,並且給出實用建議,他在《人脈致富》寫道:
「想要找到生活的動力,讓自己更成熟,先從培養好奇心,打好人際關係開始。」
7.
蘇菲.漢娜(Sophie Hannah)是英國心理犯罪小說的暢銷作家,著作譯成49種語言,在51個領地出版。多本驚悚小說榮獲獎項,改編成電視劇。《成大事者,懂記仇》是她的第一本非小說類著作。她寫道:
「記仇像是送給自己最有價值的紀念品,可以成為驅動自己前進的原動力。」
8.
吳彥祖除了是香港影視明星,還具有建築師身分,他畢業於美國奧勒岡大學建築系,期間曾獲得獎學金,同時還是加州建築大賽的亞軍。幾年前,吳彥祖曾改造蒙古當地的老屋,入圍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獎,以及紅點最佳設計。他說:
「我開始提前規畫很多事,努力工作、努力生產,『過去』對我而言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