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衣食具足」中,已說明「衣」的意涵,現介紹「食」的內容。「食物」是用來資養色身,以安心修道的。依食的種類,也分為三品:
上根者:居於深山無人之處,遠離人民,只以簡單花果充飢。或以松柏之根,補充體力。如雪山大士,唯吃甘果充飢外,皆一心專注思惟坐禪,沒有其他的事。此種食法,是上等修道人也。
中根者:居於阿蘭若(寂靜)處,精進修持頭陀行,遠離世俗塵囂。唯依佛陀所制戒法,如法乞食,此是中等修道人也。
下根者:不能以穀果為食,又不能頭陀乞食,依信徒布施,送食供養,也可以受食。又於僧團中如法受食,也是可以的。此是下等修道人也。
若從觀心的角度而言,出家修道人除如法受食外,更應以禪悅為食。此之「法食」,即是平等大慧,觀一切法沒有障礙。《維摩詰經、弟子品》說:「於食起觀,能令食物遍十方,也應以食為法界,不應貪著事相的美食。」(取意)故,南嶽慧思於〈隨自意〉中說:「凡所得食,都應該觀想「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令今施者得,無量波羅蜜!」
修道人要以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此因緣,成就涅槃食。以食物資養色身外,更要以此增長法身慧命。用此禪悅法喜,來學習一切法;能具一切法,即是飽意。如雪山大士,唯一草一果,就能資養色身。
而頭陀乞食者,應當次第以三觀來調伏身心,而入中道。次第觀名為「乞食」,也能入中道,是名「飽義」,即是中等修道人也。信徒送食者,應隨喜於送食時,善說般若、分別各種法門,使聽聞的人,都能隨意得解,而見中道。因人根鈍,需從聽聞了解,名為「得食」。又於僧團中潔淨食者,能證得禪定功德,藉禪定而開悟,名「僧中食」。
所以,修道的行人,心中要常存念著大乘的法喜食,來增長法身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