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念佛生天」的修行意義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討論到:「念佛修行」法門可以突破「分段生死」的束縛,跨越一期生命死亡所產生的障礙,而貫通「永續的生命」,以及實踐「永續的修行」。在文中特別以頻毘娑羅王之「念佛生天」為案例,說明在部派佛教裡,「生天」的意義與性質皆不同於其他宗教的「上天堂」,不在於享受福報,而在於「不墮惡道」,不被「分段生死」所束縛,而能夠生生世世持續佛法的修行,直到證得圓滿菩提。
接下來,我再繼續以《闍尼沙經》的內容,進一步深入分析「念佛生天」的修行意義。不過,在探討此一課題之前,我要先說明「天界」與「生天」(或者「天堂」與「上天堂」)此二者在佛教與西洋一神教之間的差異。
在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裡,「天堂」是生命最終的「永恆歸宿」,「上天堂」是最終的「永恆福祉」,「下地獄」則是最終的「永恆罪罰」。這當中有兩個難題,其一是有關「天堂」的屬性問題,亦即天堂屬於誰的?什麼樣的人可以進入天堂?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三者各有自己的天堂,而且只有自家宗教的信眾得以進入自家的天堂,至於不信己宗的異教徒則不但無緣進入,而且還要打入地獄或煉獄;換言之,西洋三教的天堂都是具有排他性的。
在佛教的宇宙觀裡面,「天界」並不是「屬於」佛教的,當然也不屬於其他任何宗教,而是完全開放的,任何人只要具足福德因緣,都可以上生到相應的天界。此外,「天界」不只一個,而是有不同層次的,欲界有六天,色界四禪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空天,合計三界共有二十八天,而且是遍布十方的三千大千世界。
其二是有關「永恆」的邏輯問題,西洋一神教以「一世人生」有限的因,來決定「永恆天堂」或「永恆地獄」無限的果,以「有限的因」如何能夠決定「無限的果」?在理性邏輯上,很難自圓其說。而佛教以「因緣法」觀照宇宙人生,沒有永恆的天界,也沒有永恆的地獄,一切都在「生、住、異、滅」的無窮無盡流轉當中,不斷地「成、住、壞、空」。因此,在佛教裡「上生天界」並非永恆的最終歸宿,而是實踐「永續修行佛法」的階梯。
接著,我們再回到《闍尼沙經》中有關「念佛生天」的敘述。在之前幾周的文章裡,我們談到了阿難尊者為摩竭陀國人向佛陀請願,懇請世尊為他們授記。隨後,佛陀著衣持鉢到那伽城中乞食,之後走進一座大樹林裡,在一棵樹下禪坐,應阿難尊者之請求,開始思惟摩竭陀國人命終後轉生的地方。就在這時,不遠的地方,有一位鬼神(南傳巴利文《長部》第十八經說是「藥叉」)出現,對世尊說道:「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闍尼沙」的巴利文為Janavasabha,其意為「見道跡」。所以佛陀就問他:「你是由於什麼緣故,稱自己的名字是『闍尼沙』?你是因為修習了什麼法門,而自稱已得見道跡呢?」
闍尼沙就說道,他的前生是人間的國王(南傳巴利文《長部》第十八經說是頻毘娑羅王),也是修學佛法的優婆塞,專心一意念佛而命終,故得以轉生為毘沙門天王(北方的多聞天)的太子。從此以後,心中智慧恆常觀照明見諸法,而證得初果須陀洹,不再墮入惡道,在七生當中,都一直名為『闍尼沙』。」
從這裡的敘述,可以知道頻毘娑羅王以一心念佛的功德,命終之後轉生為北方的多聞天毘沙門天王的太子,後來還證得初果須陀洹,遠離惡道,七次轉生當中都名為「闍尼沙」,也就表示心中智慧恆常觀照明見諸法。
接著,闍尼沙就向佛陀稟報了天人在天界講說佛法的種種情況,特別提到了大梵天王化身為梵天童子,現身在虛空中對忉利諸天大眾說法,並且為佛弟子以及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等人記命終之後的各別去處,有人證得阿那含、斯陀含或須陀洹果,有人轉生到他化自在天、化自在、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四天王,也有人投生在貴族皇室、婆羅門、居士豪門等等,他們都享受著五欲快樂。
從以上的敘述得知,在天界連大梵天王也都會現身說法,他化身為梵天童子現身在虛空中,不但對忉利諸天大眾說法,並且為佛弟子以及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等人記命終之後的不同去處,有些人分別證得不同的聲聞果位,也有些人分別轉生到欲界的六天,還有些人分別投生在貴族皇室、婆羅門、居士豪門等等,這就等於是回應了阿難尊者向佛陀的請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