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惠長年致力於推動幼兒閱讀教育,圖為她說故事給小孩聽。
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曾博群綜合報導】台南市白河區大竹國小附幼張美惠主任,長期以來自編在地化主題課程,創新「異校結盟」主題教學,致力於提升幼兒園課程教學品質,連續十九年辦理親子閱讀營活動,培養幼兒閱讀習慣。二○○六年起辦理平日及寒暑假課後留園服務至今,認真熱心獲得全校師生、社區家長一致的肯定及讚賞。
從小喜歡孩子的張美惠,人生旅途並非以「老師」為起點,儘管學的是化工與食品加工,但彎彎繞繞地,意外的跟著同學轉考幼教學分班,然後就從工廠走到了幼兒園,成了幼教老師,一做就是二十五年。
結合理念相同媽媽
成立蓮鄉說故事團
在偏鄉要推動閱讀並不容易,張美惠表示,所處學區內家長多屬社經地位弱勢,幼兒多是新住民子女,或與祖父母同住,隔代教養問題嚴重。「我不識字、看不懂中文、很忙、不懂怎麼帶孩子閱讀」的家長們,成了推動閱讀時最需要化解的難題。
張美惠在偏鄉藉由辦理「親子閱讀營」,帶領家長學習如何教孩子閱讀,結合許多理念相同的媽媽們,連結圖書館資源,共同成立「蓮鄉媽媽說故事團」,吸引小朋友走進圖書館,養成閱讀習慣。更針對新住民家長及阿公阿嬤推出「子親共讀」,教導小朋友回家念故事給家長聽,讓不識字、不懂華文的家長,也跟著孩子一起學國語。
進修課綱評量課程
教育熱情永不退休
張美惠進而與多所國小附幼結盟,進行在地化課程交流,讓孩子結交更多外地朋友,了解不同城鄉特色與差異,以擴展視野,豐富生活經驗。也試著帶著孩子們離開教室,在社區裡體驗真實生活,聽見不同季節的蟲鳴鳥叫,聞到空氣中飄散著不同花香,散步成了另一種閱讀。
即使去年退休,張美惠仍繼續於台南大學進修課綱評量相關課程。她總認為,「當你看見孩子的需求,就會看見自己的不足。但不能只看見不足,而要化為行動,勇敢去做、去挑戰,才會發現問題,進而使想法更為創新精進」。
張美惠表示,孩子的思考力能夠愈早培養愈好,閱讀教育是最好、最能夠深入的方式。閱讀教育值得她窮一生之力探究與推動,即使暫別杏壇,但對教育的熱情持續燃燒著,張美惠的人生旅途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