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遠距教學改變了授課模式,連帶評量也更加多元化。學生希望不要太難、別考試最好,家長要的是公平,老師重視的則是學生到底學到什麼?大學教授也沒讓學生失望,評量也要有創意。不管何時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學生從中吸收了什麼?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物理系副教授余進忠教授量子物理課程,他沒有進行期末考這種大型且配分重的考試,取代的是每周遠距授課都小考,考試內容就是上課內容,並拆分為小題,讓學生限時回答,寫在紙張後拍照上傳雲端。至少確保學生用自己的手寫下答案,知道授課的內容。三個學分的課,會留下最後二十至三十分鐘進行小考。他表示,並不會擔心學生互通有無,只要寫得出答案,就表示有吸收。
高雄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副教授陳樹人教授「科技英文」,這學期的評分項目有兩項,一是「科技直播主」,學生錄製Youtube影片;二是線上研討會角色扮演,學生模擬學術研討會,進行英文口頭發表。學生可能覺得化材系跟直播沾不上關係,但接受當個科技直播主的挑戰後,也覺得滿有趣味;至於線上研討會角色扮演,是由學生分組,就不同學術領域模擬研討會,因疫情調整為線上研討會,學生扮演主席、發言者、提問者等角色進行。
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翟治平教大一的基本設計課程,期末考作業內容:用幾何造型創造出與點、線、面相關的影片。他表示,為了讓學生看到設計製作課程,他架設多台電腦,以多鏡頭、多角度輔助講解。
翟治平說,在每節遠距課程中,學生要秀出自己的作品進度,向老師講解設計理念,最後評量方式則是讓學生將設計案過程上傳雲端分享,開放互相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