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鹽博物館 白色金字塔 濱海的鹹味

江俊亮 |2021.11.01
1981觀看次
字級
館內蠟像重現日治時代鹽工在運河邊搬鹽景況,一旁有日本警察監督。圖/記者江俊亮
館內的「波蘭鹽礦」模擬洞穴,坑壁上有大型的結晶鹽。圖/記者江俊亮
台灣鹽博物館外觀由雙金字塔併立構成。圖/記者江俊亮
館內展示的鹽工蠟像。圖/記者江俊亮
七股鹽山。圖/記者江俊亮
七股鹽山的鹽田、運鹽小火車、黑面琵鷺意象。圖/記者江俊亮
館內以大樹模型說明「母鹽」用途。圖/記者江俊亮
「一見雙雕」藝術季的3D鹽雕、光雕作品:〈第三類接觸〉。圖/記者江俊亮
西德SCHOMA運鹽小火車。圖/記者江俊亮
鹽村診療所。圖/記者江俊亮

文/記者江俊亮

位於台南七股的「台灣鹽博物館」,是台灣首座以鹽業為主題的博物館,館中陳列鹽工晒鹽、運鹽小火車、鹽村診療所、老照片等文物,還模擬打造中古波蘭鹽礦坑遺址,讓參觀者了解鹽的歷史,體會鹽工的辛酸血淚。

「台灣鹽博物館」是由兩座併立的白色金字塔構成,與「七股鹽山」遙遙相望,館內有「一見雙雕」藝術季3D鹽雕、光雕作品,也有民國50、60年代的「鹽工新村」文物、退休老鹽工口訴歷史錄音,發人思古幽情。

根據館內陳列的史料,台灣晒鹽史要追溯自1665年,當年鄭成功的軍師陳永華(1634年─1680年)將淋滷晒鹽法引進台灣,府城的「瀨口鹽埕」因而成為台灣最早的晒鹽場;陳永華因教導軍民燒製磚瓦、興建孔廟辦學、引海水晒鹽等,而有「鄭氏諸葛」之稱。

在鄭氏入台前,原住民就會煮海水為鹽。台南左鎮草山有白堊鹽地層,當地平埔族人會以竹片刮取河床上結晶的鹽土,燒水蒸發取鹽。另外,台灣原生植物羅氏鹽膚木(埔鹽),果皮含有鹽分,也是原住民鹽巴的來源之一。

府城磚仔埕 寫下富商傳奇

台灣的鹽田有土盤、瓦盤兩種。清嘉慶、道光年間,府城鹽商吳尚新以瓦盤鹽田提高產量,成為府城最富有的鹽商;現存台南市中西區的「吳園」,就是他在道光年間修建的。瓦盤鹽田俗稱「磚仔埕」,將甕瓦擊破成碎片,鋪在結晶池的的土層上。館內的蠟像有女鹽工跪坐在結晶池鋪設甕瓦,男鹽工從滷缸舀滷水入結晶池的懷古景象。

日治時代,台灣鹽開始銷往日本。日人於1919年在台南安順闢建鹽田,以小船載鹽經由運河至安平港,再轉運日本。館內有蠟像重現當年鹽工搬運景況,運河邊有日本警察監督,栩栩如生。

安順鹽田的開發,也造成鹽商王雞屎的發跡。王雞屎原本只是一個擺渡人,因載運日本鹽業株式會社的社長,進而有機會承包運鹽而致富。

鹽灘機械化 不敵國際競爭

二戰結束後,台灣的鹽田不斷廢晒,到了民國70年代,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實施鹽灘機械化,鹽工紛紛失業;但晒鹽機械化後,仍不敵國際鹽價競爭,直到2002年七股鹽場終止晒鹽,結束了台灣338年的晒鹽史。

戰後初期,鹽的專賣利益是國家重要財源之一,但百姓為了生活,而有偷鹽與私晒鹽的情況發生。早年黑市行情是「一擔鹽換一擔米」,政府為了查緝私鹽,於1947年成立鹽警隊,鹽警與國軍擁有相同的配備,因此鹽警又被稱為「鹽兵仔」。

為了監視各鹽場,政府又於1948年在全台各鹽場設立21座碉堡,作為鹽警崗哨。鹽警制度於1977年廢止,而鹽警崗哨目前全台僅剩6座。

鹽鐵小火車 運往專業碼頭

台灣每年夏秋間多颱風,因此並非一年365天都可晒鹽,其中年3-5月的陽光與風力充沛,蒸發量較大,正是晒鹽的旺季,每3天可收鹽一次,每個結晶池可收鹽250-350公斤。6-9月常有颱風,鹽場多停晒。10月至隔年2月,日照較短,蒸發量較慢,是晒鹽淡季,每5天可收鹽一次,每個結晶池只可收鹽200-250公斤。

館內展示一輛西德SCHOMA的3汽缸運鹽小火車,這輛4公噸的運鹽小火車,採購於1971年,可牽引40公噸(6節車廂),運鹽小火車與台糖小火車都是「五分車」,可彼此相通。鹽鐵來往於鹽灘區,再透過糖鐵與台鐵相接,轉運至高雄港。高雄港13號碼頭,是台灣鹽出口的專業碼頭;這輛運鹽小火車於1995年台鹽改為公路運輸後才退休。

館內除了介紹台灣鹽之外,也介紹世界各地的鹽岩、鹽丘、鹽原、鹽盆、鹽湖、天然滷水等,並以大樹模型說明「母鹽」的用途,包括食品工業、鹼氯工業、道路融冰、畜牧等1萬4000多種用途。

仿波蘭鹽礦 世界文化遺產

館內建有「波蘭鹽礦」模擬洞穴,坑壁上的大型結晶鹽,呈現波蘭維利其卡鎮的礦區景觀。「波蘭鹽礦」礦區最深處達327公尺,鹽礦內有用鹽雕成的教堂、神像、水晶吊燈、祭壇等,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此外,博物館也製有「古代川鹽之開採」模型,重現戰國水利專家李冰擔任蜀地太守(西元前256─251年)期間,開鑿中國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的歷史。

館內陳列的「中國鹽史大事紀」,包括清道光15年(1835年),四川自貢市鑿出深達1001.42公尺的「燊海井」,為世界上第一口井深超過1000公尺的井。「大事紀」讓參觀者了解鹽在歷史、生活、文化上的貢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