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順政(右)獲登錄為雲林縣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十八日由雲林縣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左)前往貼紅榜。圖/雲林縣文觀處提供
【記者江俊亮雲林報導】雲林縣退休校長侯順政,從小就是個風箏迷,他自創「仿米字」風箏竹骨架,以台灣桂竹製作風箏,能讓風箏飛得又高又遠,曾多次代表台灣出國比賽,由於技藝精熟、具特色,獲登錄為雲林縣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嘉義縣的侯順政,從小就對風箏情有獨鍾,從國小四年級完成第一面菱形風箏開始,便沉迷在紙鳶的世界裡。
侯順政當過國小老師、主任、校長,教職生涯長達三十五年。由於當時的老師參加比賽獲獎,有助於升遷。侯順政盤算後認為,扯鈴、國術等比賽好手如雲,而參加風箏比賽的人數相對較少,因此開始鑽研風箏。
基於小時候對風箏的熱愛,侯順政即使白天教學忙碌,也要挪出晚上時間鑽研、製作風箏。起初光是選用材料,就試過幾十種,後來在水墨畫家好友陳玄茂的指導下,也開始學習風箏繪畫,能獨力完成風箏製作。
侯順政自創出「仿米字」的風箏竹骨架,這種結構的骨架只需四根竹片就能完成,也是他試過最能讓風箏飛得高又久的支撐結構。
侯順政用台灣桂竹製作的特色風箏,常在比賽中獲獎,代表台灣到國外參加比賽與展覽,向國際宣傳「台灣竹子做成的風箏飛得最高、最遠、最久、最好」,也讓世界看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