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靜 2000個孩子的媽媽

文/林果 |2021.10.30
20785觀看次
字級
陳文靜 圖/善導書院提供

文/林果

二十多歲時,陳文靜因家暴離婚,獨立撫養兩個孩子,一肩扛起家庭經濟重擔,因身兼多份工作疏於陪伴,使得原本乖巧懂事,總是考第1名的兒子,誤入歧途,成為她一輩子的切身之痛。

「當我去監獄探望時,他手上寫滿紅字,密密麻麻全是電話號碼。」一組電話,代表一個被遺棄的生命故事。在兒子的請求下,陳文靜逐一打電話給家長,請他們到獄中看看孩子,卻只得到冷漠回應。

「這些孩子才十多歲,還有很長遠的未來,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放棄。」當下她深深體會到,這些社會邊緣孩子,被遺棄的挫折感,及對親情的渴望,和一般孩子無異,這也種下她成立「善導書院」的契機。

陳文靜搶救每個向下墜落的孩子,透過課輔和技能培訓,扶植孩子走上正路,學會感恩和謝天。圖/善導書院提供

合力打造安全防護網

陳文靜認為,人的一生,永遠離不開3個核心──家、生活和教育,與其改變大人,不如好好教育小孩,因為孩子是這片土地未來最大的「股東」。

她跟7所國中小學合作,每學期由學校、村長提供名單,就連學校旁的早餐店都加入合作。一旦發現緊急和高風險邊緣的孩子,陳文靜和夥伴,便會在第一時間搶救孩子,降低傷害。

「小時候,我有兩次差點被送養。」經歷過如此童年,陳文靜再不想讓孩子被家庭拋棄,也堅持孩子一定要有家人陪伴成長。

一片田、一個夢,善導種子在健康環境中成長。圖/善導書院提供

終結貧窮世襲靠品德

「學校做不到的事,由我們來做,但家長也要承擔起應負的責任。」陳文靜成立書院,為學生課後輔導,但孩子最終的情感依歸,必須是家庭。「如果父母想把孩子丟給書院,會被我『教育』,有困難一定幫忙,但不能推卸責任。」

陳文靜的規畫中,書院、學校、家庭,三方分工明確,而目標則要終結貧窮世襲。「當孩子18歲離開書院時,要讓他們帶走什麼?」陳文靜思索再三,認為「品德」是立身處世的根基,態度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平日的生活教育,和知識學習一樣重要。

陳文靜為培養孩子的品德和自信,從「生活」出發培養孩子的觀念、品行、耐性。「骨氣是從挫折中培養的,我們不主動對外募款、不領補助,全靠自立更生,相信堅持的信念最後會顯現在孩子身上。」

陳文靜要孩子有骨氣,自己也從不對外募款、領補助。圖/善導書院提供

自立先學會照顧自己

每年來到書院的40~60個孩子,在書院中免費用餐、免費課輔,還接受水電、木工、烘焙等技職訓練,但首先一定要學會煮飯、洗衣、打掃、基礎農事……「這些是必備的生活技能,學會照顧自己,就是自立的第一步。」

陳文靜傾己所有,建造有機溫室、農田,讓孩子親自種稻、番茄、火龍果、小黃瓜,種出真正有能量的食物。「當你種的100斤稻米,有一半被小鳥吃掉,是很好的挫折機會教育,讓孩子了解一餐飯來之不易,其中有很多人的汗水,要學會感恩。」

書院不訴求悲情,不寵溺,相反的,每個孩子都具備生活技能,也培養出骨氣和韌性。陳文靜相信:孩子只要鍛鍊好,無論走到哪兒,都不會比別人差。「輸在起跑點沒關係,贏在終點就好。」

孩子從事農務工作,也能領到一些零用金。圖/善導書院提供

人生像鳳梨處處有刺

善導書院有一片鳳梨田,賣鳳梨、做果乾、鳳梨酥助學,全台知名。陳文靜採用自然農耕法,不噴農藥,從種下到收成,經過18個月的自然生長,孩子們全程參與。鳳梨多刺,採收時容易受傷,孩子卻能巧妙避開。「這代表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保護自己。」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靠自己雙手勞動,自力更生,才有尊嚴。「我希望孩子學習手心向下。」自然農耕的鳳梨,皮可做酵素、醬油,果肉製成果乾、鳳梨酥。陳文靜取法土地與自然,淋漓盡致使用每一顆鳳梨,藉由食農教育,形塑孩子的生命觀,和家鄉土地的情感連結。

製作鳳梨酥,切餡、揉餅、烘焙,從頭到尾都由書院孩子完成。使用海藻糖,會讓每塊鳳梨酥成本多5元,卻造福糖尿病患也能開心享用;堅持不用反式脂肪、防腐劑,不能加的東西就不加……陳文靜品管嚴格,一個步驟做錯,幾萬塊材料費就蒸發,但她毫不妥協。「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身教。」

下田種稻,讓孩子產生連結土地的情感。圖/善導書院提供

鳳梨酥為磚建屋惠人

創立以來,書院一共搬了4次家,過程中,陳文靜持續用「一塊鳳梨酥一塊磚」的精神,以「宿」字出發(家的屋頂下住有百人),為孩子們蓋起一個家,期望這個大家庭,屋起百年,屋惠百人。

但超人院長難免有心累的時候。2021年,南部連下一個月大雨,書院淹大水,紙箱泡爛,機器報廢,損失慘重;有次小黃瓜、番茄遇盛暑全悶壞了;鳳梨盛產滯銷,訂單銳減;收成時正好遇上天災,出不了貨……常令陳文靜壓力大到睡不著覺。

「大人灰心,孩子都感受得到。有的不講話,就在你身邊走來走去;有的會來撒個嬌,要你抱他一下……看到烘焙屋裡的大孩子,一起合作做鳳梨酥,再想到如果我放棄了,這些笑聲就會不見,就有動力再堅持下去。」

用健康的食材,做糖尿病友也能吃的鳳梨酥。圖/善導書院提供

安家計畫
老有終 幼有養


陳文靜心中始終有個「安家計畫」,希望未來能買一塊地,不但書院得以安定下來,也能申請成為安置中心,接納社會局通報的案件,搶救家暴、吸毒兒少及失能家庭中的弱勢孩童……

陳文靜認為,法律程序查證時間漫長,若不能在第一時間安置孩子,有可能造成更多悲劇。「不僅要安置小孩,還有老人。真正實現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將來就算我不在了,孩子們也有地方回來。」

善導書院以種鳳梨、製果乾及鳳梨酥助學。圖/善導書院提供

「兒子是我生命的老師,更感謝善導書院給我機會,讓我把曾經沒做好的功課,有機會彌補過來。」陳文靜已成家立業的兒子,走過大澈大悟的人生路,如今是書院孩子們眼中最敬愛的大哥哥。

創立書院20多年來,陳文靜常提醒孩子要4個「不」:不要輕易向環境低頭、不隨便哭、不要傷害自己、不要害怕,因為有人會陪你長大。對自己,她也有3個「不」:不給自己有機會去監獄看孩子,不要孩子被送走或失蹤,不要孩子挨餓。

第一代善導書院的孩子,如今已快40歲,有人一路念到博士、碩士,2000多個孩子中,沒有一個走上歪路。陳文靜欣慰的說:「我最盼望的是,從書院散播出去的善導種子,不論將來去到哪裡,都能把書院的精神傳播出去。」

院童感謝院長媽媽對書院的無私付出。
在18歲離開善導書院時,陳文靜會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圖/善導書院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