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伽藍】 你不知道的阿富汗佛教遺跡

 |2021.10.24
6204觀看次
字級
阿富汗最大的佛教銅礦寺院艾娜克遺址。圖/網路

文/本報綜合報導

曾經是佛國重地的阿富汗,留下了許多佛教遺跡,其中一些寺院遺址從佛陀在世的年代已經開始建造。除了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所在的巴米揚石窟,還有艾娜克遺址、哈達佛寺遺址等都是阿富汗重要的古佛寺遺址所在。從阿富汗所遺留的眾多佛教遺跡,可以肯定的是,早在2千年前,佛教正是經由此地被傳播到中國的西域,而後到達漢地。

阿富汗佛教藝術對中國西域和中原佛教藝術最主要的影響就是犍陀羅藝術。當時犍陀羅藝術的中心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阿富汗東部的哈達,以及印度河東岸的塔克西拉和斯瓦特地區。「文化在,則國家存。」這是出現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門前的幾行文字,文化是一個國家共同的精神記憶,呵護文物就是呵護文明的根脈,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艾娜克遺址 最大銅礦寺院

艾娜克遺址(Mes Aynak)是阿富汗最大的佛教銅礦寺院遺址。艾娜克遺址位於喀布爾東南約4公里的勞噶爾省(Logar),位處喀布爾到加茲尼 (Ghazni)的交通要道,平均海拔為 2300至2400公尺。艾娜克的名字從巴利語詞源上看分為兩個部分,“Mes”意為銅;“Aynak”意為泉水,或指從地下流出形成的小水域。由此可見,生存在此時的古代人,一方面要考慮到銅礦資源,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水資源的分配。

貴霜王朝的佛教盛世

法國DAFA在1936年對該地區進行首次的調查,他們組織考古學家在此地進行初步考古學田野調查時,發現了古代銅礦開採和礦渣冶鍊遺跡,進行地面實地田野調查和採集樣本後,認為該地區包含古代人類活動的遺跡,但是具體年代並沒有確認。1976年DAFA的福斯曼(G.Fussman)和勒貝爾(M.LeBerre)教授再次進行考古學性質田野調查,他們進一步尋找到古代礦業遺跡,同時提出非常有意義的實物證據,將此遺址的年代暫定位在貴霜王朝時期。

2004年,一批從該遺址盜掘出來的文物被海關查獲,之後返還至喀布爾博物館,追繳的文物中包括泥塑佛像等佛教內容,引起了政府和國際學界廣泛的關注,並派人員進行調查。隨後阿富汗考古局在這裡發現了大規模的寺院遺址和被盜掘的痕跡,因而開始對艾娜克遺址進行保護。

圖/取自網路

寺院建築的結構完整

到 2017年初,艾娜克地區被確認包含有人類活動訊息的遺址共有107個。 艾娜克遺址的建築物在居住生活外主要還有3種功能:一是寺院宗教,二是軍事防禦,三是礦業生產。在寺院和防禦系統中,還有其他的廳堂、佛龕式建築,這種小型建築分布在中間,它們功能是一體化的。在這個區域四周,還有一些石砌的城牆設施,明顯具有更高層級的防禦功能。可看出有與宗教相關的功能性建築體系,以及跟礦產生產冶鍊相關的體系,形成了完善的整體架構。

遺址中出土的佛教雕塑文物至少有1千多件,與喀布爾周邊地區、哈達地區、加茲尼的佛教寺院類似,雕塑中大部分為泥像,雖為泥製,但多數塑像內部都有支撐結構。根據初步研究,艾娜克的礦產開採和寺院活動約在西元8世紀時結束,很可能與古代絲綢之路中斷有關係,考慮到伊斯蘭在當時可能已經崛起,這對當時很多的商業道路都產生了影響。

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

艾娜克的寺院也明顯受到周邊地區的影響,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都出現在該地區,說明了當時佛教文化藝術的交流頻繁。同時,該遺址的發現,讓人們必須重新思考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道路的變遷,以及地區之間的物質交流和供應關係。

佛教遺址的新發現對於重建阿富汗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自信兼具更為重要的意義──這些佛教遺跡體現了古代阿富汗人民對於不同宗教信仰的接納和吸收,也證明了各種文化和宗教可以並存發展。


圖/取自網路


哈達佛寺 犍陀羅建築風格


哈達佛寺(Hada)遺址位於阿富汗東南部的賈拉拉巴德,年代為西元2至8世紀。梵文「哈達」意為骨骼,哈達佛寺可能由此得名。20世紀20年代,法國考古團在此進行發掘,對於犍陀羅建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玄奘筆下的舍利塔

中國古代僧人法顯和玄奘曾到訪這裡。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所記的那揭羅曷國醯羅城即此,並記載這裡收藏有如來的頂骨、舍利、眼晴、袈裟、錫杖,哈達佛寺即以此聞名於世。經發掘的佛寺遺跡包括7個佛寺,其中大多數是塔院,僧院很少,院落為正方形,中心建主塔,四周則是成列的小佛堂。

塔院布局與犍陀羅佛寺相似,即在略成正方形的寺院中心建造主塔,院子四周配列迴廊狀的小室,主塔周圍和小室內部都建有許多小供養塔。牆壁是以泥土、石灰和礫石相混合的材料堆築,一如波斯薩珊王朝的技法,並在外壁抹以石灰。

早期塑像技術嫻熟,形象逼真,以寫實手法表現優美的身材和線條流暢的衣褶。晚期塑像身軀趨於扁平,顯示出初期亞洲化的傾向。目前這些塑像多數收藏於喀布爾美術館,部分收藏於巴黎吉美博物館和日本。另外,此地有一些小石窟,遺留部分壁畫,也很珍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