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Symbol of HIV and AlDS Awareness)‧1991年
發明者:美國Visual AIDS Artists Caucus機構,1988年成立
材 質:紅色緞帶、安全別針

造型簡潔的紅絲帶背後卻是極為複雜的意涵,象徵著對愛滋病患者的關懷與接納,以及對愛滋病防治衛教和研究的支持。簡單的倒V造型,將六英吋的紅色絲帶交叉折疊後用安全別針固定。紅色點出愛滋病所代表的種種意涵:血液、熱情、憤怒和愛。紅絲帶本身並不帶有任何政治色彩,但其概念卻帶給其他識別標誌不同的靈感,例如為紀念在1990年波灣戰爭中陣亡將士而設計的的黃絲帶。
紅絲帶的構想來自紐約一個叫做Visual AIDS Artists Caucus的藝術家團體。1991年4月,這群前衛的藝術家推出紅絲帶的標誌。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使用這個標誌,他們沒有為自己的設計申請專利。兩個星期後,知名演員傑瑞米‧艾朗(Jeremy Irons)在紐約的東尼獎(Tony Awards)頒獎典禮上配戴紅絲帶,隨後紅絲帶又出現在大螢幕上,使得紅絲帶的標誌從原本藝術家的小圈子中迅速擴展到全球各地。
紅絲帶本身的象徵意義及視覺上的張力,讓它得以跨越文化上的障礙‧即使是最不願意面對愛滋病問題的國家也不得不接受其存在。紅絲帶已成為全球性的標誌。有慈善機構雇用無家可歸的失業婦女製作紅絲帶,而美國郵政單位也發行紅絲帶郵票。有其他的慈善團體也仿效紅絲帶的概念,製作其他顏色的識別標誌,例如象徵對乳癌運動的關優與支持的粉紅色絲帶等。每年12月1日的世界愛滋日是最多人配戴紅絲帶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