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細琢的面具下,盡是一顆顆超越自我,渴望解放的心,虛幻的面具也是真實自我的浮現。
號稱世界三大嘉年華之一的威尼斯嘉年華,每年在復活節前四十天的「四旬齋」(Lent)期間舉行,在聖馬可廣場到處可見穿著華麗服飾、戴著各式面具的歡樂人潮,宛若一場夢幻的中世紀華會;還有街頭化妝師以顏面為畫布,為遊客彩繪各式的創意圖飾,一起融入這場歡樂的化妝舞會。
威尼斯面具源自中世紀人們縱欲狂歡,不欲人知的本性,後演變為貴族與平民階層恣意狂歡與享樂的社交遊戲,也曾受到天主教會的禁行,只開放聖誕節至懺悔節期間讓民眾狂歡慶祝。
工業革命後曾一度沒落,直到一九七九年才恢復舉辦,演變成規模盛大的嘉年華活動。
威尼斯面具的顛覆本質,不斷地吸引著世人的目光,精雕細琢的面具下,盡是一顆顆超越自我、跨越階級、渴望解放的心,虛幻的面具也是真實自我的浮現。
威尼斯面具
傳統的威尼斯面具(Bauta)只遮掩臉的上半部,從額頭到鼻子及上頰的部位,仍方便談話和飲食;全臉的橢圓形面具(Moretta)由法國流傳過來,在罩上寬大斗篷及面紗的烘托下,表現神秘的女性特質而流行;典型的白色面具、黑色斗篷造型(Larva)具有鬼魅的懾人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