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老闆當大家長 守護弱勢童

李祖翔  |2021.10.19
2446觀看次
字級
孩童跟著年輕的哥哥姐姐們,一起接單生產木櫃。圖/黃仁祈提供
耕水小子時常一起出遊玩,臉上總帶著笑容。圖/黃仁祈提供
黃仁祈是食堂老闆兼主廚,帶著大小孩子創造營收、發現自我價值。圖/黃仁祈提供
黃仁祈說(前排左2),偏鄉最缺做事的人,好在許多年輕人加入關懷行列,其中還有一路帶大的孩子。圖/黃仁祈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家中排行第二、外號二哥的黃仁祈,夢想開餐廳,圓夢道路卻很曲折,社工系畢業他進入NGO,從事海外社區發展工作,再到國小當代課老師,而創業成為「耕水食堂」的老闆,則是與父母一起關懷弱勢兒少之後,從此他的生命有了重大意義,能影響別人的命運。

「父母」是黃仁祈夢想的起點也是轉捩點,2009年父親黃信吉牧師與母親高悉音在台中后里設立了眉山基督教會,當地孩童在母親「師母麵」的滋養下健康長大,那時他還不明白父母在做什麼,只知道常有陌生哥哥、姐姐來家中借宿,一住就是1、2年。

每當父母外出,黃仁祈就負責三兄弟的餐點,無論怎麼煮,哥哥、弟弟都捧場說好吃,長大後參與國際志願服務也因為拿手好菜結交許多朋友,因此有了開餐廳的夢。

自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離職後,黃仁祈計畫打工度假、存錢開餐廳,卻因為踏入教育領域,在七星國小當老師,開始觀察「媽媽到底在做什麼」,發現滿頭灰髮的母親每天要面對30個孩子,關懷他們的飲食、課業和家庭問題,「有時連100元剪髮錢都要省,只為了多給孩子煮一頓飯。」

受父母影響 投入關懷服務

意識到父母在做的事多麼有意義,不捨父母苦,黃仁祈決定投入一起做。2013年母親成立「台中市助扶關懷協會」,他就帶著孩子做功課,陪他們種蔬菜、煮飯、做木工、玩樂器、學攝影、剪輯、數位錄音,現更擔任協會執行長。2016年促成協會與願景協會合作,讓外國青年進入社區陪伴,2018年開辦教育學習場域「耕水食堂」,幫助大孩子在服務中看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

過去雖有基督教救助協會長期資助,每月服務支出仍沉重,黃仁祈說,偏鄉缺的是「做事的人」,但補助給的往往是活動費而非人事費。幸運地,短短4、5年間他們的努力獲得肯定,許多年輕人加入關懷行列,團隊中最小的成員才19歲,而且還是一路帶大的孩子。

2019年他帶著孩子一起創造150萬元的收入,其中100萬成為協會營運經費,50萬是孩子的工讀金。成績顯著,過程其實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因為他們想做的是打開孩子生命的廣度,「看見失敗的價值」從而成長。

鼓勵多嘗試 正確引導學習

他解釋,社會總鼓勵弱勢孩子,讓他們相信走出去就會成功,但更多時候是以失敗收場,所以應該要理解「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多方嘗試,而不是追求成功」,否則學不會就懊惱,反倒失去學習的益處。

特別的是,他們不反對孩子挑食,「因為沒有人規定你必須接受、喜歡健康的食物」,不過前提是嘗試過、能說出為什麼討厭,有個不吃青椒的孩子就說,以前幼兒園老師逼他吃青椒,看到就想起被逼迫的厭惡,如此傾聽孩子的理由,比強制他遵守規範還有教育意義。

如果細細觀察耕水小子們,會發現他們很厲害,如計畫到蘭嶼演奏樂器給其他孩子聽,遇到疫情,轉而思考如何改變,決定錄製音樂、剪接影片,上傳到YouTube頻道,發起耕水線上音樂會。

黃仁祈透露他們變厲害的祕訣:「改變孩子的瞬間不在課堂上,而在陪他一起面對生活難題,時間久了就會發現他成長迅速。」耕水食堂官網:www.facebook.com/watergoodfood/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